佛友日常

  1. 首頁/
  2. 佛友日常/
  3.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2025年2月21日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位經典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在他的學說中,其中一個最廣為人所知的學說便是意識論。他將意識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他用一座冰山來比喻這三層的關係,他形容意識層就像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尖角,只佔整座冰山的很少一部份,而在水底下佔整座冰山很大的部份就是潛意識層,水面則是前意識層。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著潛意識所控制,往往我們運用意識與外在的世界接觸,或想透過意識改變外在的事物,然而,往往都受著潛意識中對事物的理解而干預著我們的行為,亦即是說,要改變外在的事物,便先要改變內在對事物的認知,就正正回應著佛教的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意識論中,意識的功能有二方面,一方面是藉著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認識外在的世界,之門辨識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將五感的訊息轉換成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這個過程就正如佛學中所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我理解,「色」就是利用五種感官來接觸外界,亦即是眼、耳、鼻、舌、身,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色、聲、香、味、觸。隨著對外界的感知,於是便產生「受」,即是我們對外界的感受,有了「色」與「受」,我們便知道外界的存在。

回到意識論,當我們感受到外界的存在,並得到內心的感受,潛意識便通過過去的經驗與認知,辨別出這東西是什麼,這稱為統覺(Apperception)。例如:我聽到天上有一種聲音,從聲音中,我辨別出是飛機飛過的聲音,於是我便抬頭望向天空,就如我所想的,見到一架飛機正正在上空經過。以佛家來說就是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形成「意識」,亦即是第六識,有了第六識,我們便可以對外界事物產生認識、認知、分辨的作用,以眼晴所見而產生的識別,叫作「眼識」,以耳朵聽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耳識」,以鼻子所嗅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鼻識」,以舌頭嚐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舌識」,以身體接觸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身識」,以大腦記憶、分析、思想產生的識別,叫作「意識」。
 
有了意識,我們便可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善惡、美醜、好壞…等,並作出分類,把它們劃分出來,這些都是一種心理的過程,就如佛洛依德的意識論,這都是意識層面的功能作出,讓我們對外在世界有更多的認知,並能識別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

 

 

作者: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