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文章

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是道场,也是佛法的应有之义。
「二八方針」在家中营造修道气氛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事?还有什么地方不是道场呢?
把家庭当作道场,对于我们广大的在家居士来说,是一件头等重要的事。我们每一位居士,能把家庭当作道场了,能把全家的人都佛化了,那就是最大的修行,那就是最大的功德。怎么样才能把全家的人都佛化了呢?
首先自己要做到、要落实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二八方针,首先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自己要有主动的承担精神、主动的奉献精神、主动的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这种主动,自然就能够在家庭中造成一种良好清净的修道氛围与生活氛围。
落实做人与做事的八字方針
首先说做人的八字方针怎样落实。所谓信仰,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宝。有信仰的人最快乐,有信仰的人最幸福,有信仰的人最安祥。因果:守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因果。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础,也是所有道德的基础,更是因果理论的基础。良心:就是要修十善。以十善法来庄严身心,以十善法来庄严家庭这个道场。道德:就是要行八正道。八正道是最高的道德要求。最高的一定可以包含最基础的部分。在家庭中修八正道,从初步到究竟,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道德圆满之路。
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是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包容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有慈悲喜舍的精神,还有甚么包容不了呢?包容就有和谐,包容就有你我他。分享是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以四摄的精神来落实分享的理念,就能将分享落到实处。结缘就是结四缘。所谓广结人缘,广结善缘,广结法缘,广结佛缘。这四缘,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大因缘,是成就一切有利于社会大众事业的大因缘,是完善人生修养的大因缘,更是成佛作祖的大因缘。
文:净慧长老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人死投鬼胎,是否和世人一样慢慢长大?眷属在阳世,他是否知道?他的灵魂还能来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相信,特别是学佛的同修几乎都能肯定。人死了之后不一定作鬼,六道轮回中鬼是六道之一,但是人死了之后作鬼的成分多,这是事实。这是什么原因?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中包括六道,我们得这个身相因素非常复杂,在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佛为我们说出,饿鬼道最重要的因素是贪心。」我们想想:这个世间人几个人没有贪心?贪心堕饿鬼道,愚痴堕畜生道,瞋恚堕地狱道,佛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的果报就是饿鬼、畜生、地狱,我们一定要明了。
鬼确实也跟人一样,也可以慢慢长大。鬼道的受生跟我们人道不同,人道是胎生,鬼道是「胎卵湿化」四种生态都有。而贪心很重,在人间也做了不少好事,这是有福报的鬼,有福报的鬼多半是化生,他没有受生之苦。鬼道有报得五通,这是决定占多数,所以阳世后代的祭祀他知道,若有这个缘分,他也能来。像我们这个道场就很多,我们这个道场看不见的这些众生,比我们肉眼看得见的要多很多倍,同学中有些人有特别缘分的也能见到,也能觉察到。
数据源: 净空老法师专集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无依,犹言无着,是说虽然身处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证得清净本性,入于圆满究竟的佛果。
当菩萨准备乞食而走上道路时,发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凡夫之行,常跟随佛陀的足迹,趣入佛行,成就菩提佛果。
善用其心
〈净行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十一品,此品请法主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作为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个问题。
文殊菩萨则以「善用其心」一法,总答智首菩萨的提问,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语、意三业都会清净,又分别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条愿行,指导凡夫念念不离众生,把握当下随事发愿。
心为一切法之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让我们一切学习实践菩萨清净愿行,触事留心,随时发愿,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语言生命存在,这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事物要在言词中,在语言中才能生成并存在起来」。「唯当被表示物的词语已被发现之际,物才是一物。唯有这样物才是一物」。这就是说万物是借助于语言,才被指认出来的。
我们很多时都有这样的经验,若果没有人跟我们说话,就会觉得日子非常的难过。我们害怕孤独,当与人共处时,不习惯那沉默无言的场面,所以我们东拉西扯,胡乱地都会说一番说话,而很多时的话题,都离不开别人,这很容易就令自己堕入说三道四,是是非非的陷阱里。佛陀慈悲,知道语言的伤害性,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告诫我们,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说真实语、质直语,才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不两舌的意思是不要挑拨离间,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个准则,在现在诉讼频密的社会特别适用。不恶口除了是不说污言秽语外,还包括不应对骂,要多说有建设性的说话,在这个谩骂文化充斥的世界,特别有警惕性。不绮语的意思是不要为了达到目的而花言巧语,这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充满广告的世界,是有指导作用的。
在佛堂里,我们与师兄弟打招呼时,很多时都会说一句「阿弥陀佛」,其实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头禅,因为所有佛的名号,都有其特别的意义,若能做到口到、耳到、心到,则可达到念念修行的目的。阿弥陀佛的名号,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的记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说,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口诵佛号,是对自己和对方的祝愿,希望佛力加持自己和众生,所以可以达到修心的目的。若是修习净土法门的,更可以时常藉此提醒自己,学佛的目的和方向。有时我们又可以说「观世音菩萨」,这是慈心的修习,代表我们时刻都向观音菩萨学习,慈悲对待自己和众生,这就是为甚么我们中国佛教有句说话:「家家念弥陀,户户观世音」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的说话都失实,甚至会无心犯错,多多利用这些时间念佛、念经、念咒,实不失为最有成本效益的修行方法。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香港普明佛学会
从前有一个愚昧的男人,她的妻子仪容端正。他对妻子十分钟爱,可是妻子对他并不忠诚,在外有了情 人。她的邪淫心大,想依靠情人而抛弃丈夫。于是,她找来一个老婆婆,对她说:「我走了以后,请弄一具女尸放在我家,然后对我丈夫说,我已死了。」 老婆婆趁男人不在家时,弄来一具女尸。男人回家后,老婆婆谎称他的妻子已死了。丈夫马上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这就是他的妻子,并嚎啕大哭起来。之后,丈 夫把女尸火葬,再把骨灰盛在一个囊袋里,日日夜夜带在身上。 其后那个妇人厌弃情人而回到丈夫的家。她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啊!」 丈夫说:「我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为何说是我的妻子?」 虽然妻子再三解释,但他还是不相信。
宽运法师开示
这个出自《百喻经》的故事,男主角「丈夫」比喻为那些受外道邪说迷惑的人,将错误的观念当作真理,执性不改(执着)。就算听到正信的道理,也不愿相信。 「执着」一词本来出自佛教,《国语词典》解释为「将人、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着的心态」。它是烦恼的根源,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或看待某种事物总是单一不变的,他的生活会是如何?就是恶习难改!人一旦抱有某种错误的想法和概念,或有某种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而又不听劝告,不愿改变,那么就会带着恶习生活,在生活中吃尽苦头。 执着者也不会有好人缘,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也可能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易与人产生矛盾。由于常常执着于某种结果,执着的人常会在条件不俱备的情况下强求成果,在不得志下,常令到自己心灰意冷。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家要运用智慧,不要被执着产生的邪知邪见缠绕终生。 至此,可能有读者认为怎么不批评一下故事中的妻子,这有点不公平。是的,那位妻子沉迷于邪淫之欢,自古至今,最后必然没有好的结局。夫妻间的爱,必须专一、忠诚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问:如何发财? 梦参老和尚答:「很简单,做布施」。梦参老和尚给大家讲个「竭尽施」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贫女很穷,讨口要饭,没有钱,她哪儿有钱?!忽然间捡了一枚金钱,这枚钱是金子做的。她捡了金钱,她就想了,为甚么我这么穷,人家那么有钱?因为我没有供养三宝,她说这回我可有了钱,我供养佛。
怎么供养呢?她到卖油的店里,就把这枚钱全买成油。这个店的油老板问她:「你要打油得拿个油具,不然你油搁到哪里?」 「我甚么都没有!」她说,「我这个钱是捡的,我因为穷我想供养佛。」老板也很感动,说:「好了,我给你拿个罐子,罐子是我的,油是你的。」
这个贫女把油就倒一个灯里头,还不是主灯,就倒了一个灯里头。她供养这一天,波斯匿王拉了十车油,把所有油灯都添满了,搁到那儿,也是都把灯添满点上了。贫女这个灯也不太大,但是光明特别大,比那个波斯匿王供的灯光明都大。
第二天早晨,灯要灭的时候,正好目犍连尊者当值,轮流着大家当班,目犍连尊者把别的灯都灭了,就是这个灯灭不了。在这个时间佛就出来了,说这个灯你罗汉的神通力量灭不了,说这叫竭尽施。甚么叫「竭尽施」?说她全部财产都供养灯了,那个贫女捐了她全部财产,全部供养。
完了佛就特别把这贫女找来,给她说法,她就证得阿罗汉果。就是一个灯,这叫「竭尽施」。
「舍得」即是「舍了才得」
布施的大和小,没有标准的。我说想发财,很多人想发财,一边要想发财,一边挥霍浪费。发了财,为了甚么?享受。
假使你发愿「发了财,供养众生」,那又不同了。要想发财,别乱花钱。
有一位台湾的朋友搞贸易,到了广东、上海,发了财,他不是忆念供养三宝,也不是再投入生产,有些大家可能听到的,到那儿去包二奶奶、包三奶奶都来了,他去享受了,这个发财不长久的。
为了众生发财,这是世间财。像大家都在这里「发财」,发甚么财呢?那叫「法财」。发财就得积福,不布施发不了财。「舍得」,我们大家都会说这句话,舍得舍得,你舍了才得,不舍不得。
数据源:内蒙古赤峰万佛寺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 (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末,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 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 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祇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蘊呢?
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 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 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教相信因果,每件事情都有其因,之前,甚至前生种下的善因也好,恶因也好,已经不能改变,可由现在开始多积德行善,向佛菩萨求忏悔。
其实不要只想着自己有多困苦,与他人比较、埋怨,只会更多痛苦与不开心。社会上残障的、患病的、痛苦比我们多百千倍的大有人在。何不乐观一点,想想生活中顺利如意的事情,努力面对困难,才是正面思想。
学业、工作、婚姻等,都是生活的一些过程,亦要讲求机缘,积极装备自已,多学习、多阅读,令自已开朗一点,自信心也会提升。多阅读佛学书籍,可参加佛学班,对佛学加深了解,学习佛陀智慧与慈悲精神,培养正面思想,定必对你的人生有所帮助。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要学佛,
非在人间不可,
因为人间有苦有乐,
有善有恶。
大家用爱累积『善』,
就是人间最富有;
贫与富,
不是在有形、有数字,
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
那就是『心』。
繁华三千,
看淡即是浮云。
世间皆是虚妄相,
浮生不过梦一场。
把尘世看清一些,
把人际看浅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败看开一些。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让在寺院打扫、求学佛的慧能,尽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及顿教法门。
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人,要大家用智慧发表见解,若有悟得佛法者,会将衣钵传给他。其中弟子神秀是当时被公认为最热门的六祖人选,神秀趁着深夜人静,在走廊壁间写下此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虽未见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堕恶道。不识字的慧能在听到此偈后,便请人帮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锋芒太露会招来事端,立即将此偈擦去,说︰「此偈未见性」。
然后漏夜向慧能讲解《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他,为避免弟子们的不满,更亲自送走慧能,嘱咐他潜居,直到时机成熟,才出来传法救人。
十五年后,六祖慧能才正式落发受戒,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来讲,碰到问题,做任何事的态度,可以用四句话来运用,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对问题,接受现况,看应如何处理就处理,处理之后就应放下;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处理之后,不要牵挂成功与否。因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了也不要觉得灰心丧志。
只要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就不会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饮食要节制,
作息要正常,
情绪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个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条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点让大家参考:
第一、饮食要节制:
人类色身的维持是靠着饮食来滋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有的人喜欢三餐外,再加下午茶点、消夜,也有人为了保健,食用各种补药,如此吃得过多、过好,营养过剩,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为良药」,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时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荷,此即以节制饮食来养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时要养成生活正常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赚钱,生活颠三倒四,步伐不规律,时间久了,生理时钟自然也不堪负荷。
为甚么有些人会长寿?因为他们活得健康,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须有规律,该是上班的时间就专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尽量维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绪要平和:
佛教说:「情绪乃无明业风。」所以想要健康,对自己的情绪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挂碍、忧愁,得失计较,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
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之一,就是「忧郁症」,忧郁症与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和时,除了身体能释放良好的能量与产生新细胞外,也会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体自然会健康。反之,情绪不平和时,则容易产生不好的细胞,不但影响生活质量,更伤害身体。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里,衣食享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浪费。如我们出门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没有必要用太好的车辆,因为太好的车子,除了须天天照顾、保养,出外也怕弄坏,更怕被人偷了去,总之有很多的挂碍。假如能淡泊一点,节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云法语.生活的健康》
信实有,就是忍义
信有德,就是乐义
信有能,就是欲义
做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首先应该树立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华严经》说「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恶的。学佛的人,必须有清净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无上菩提的大道。对学佛的人来说,有信人天福报的,有信声闻、独觉的解脱的,有信直证大菩提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正信。
所谓正传,如《成唯识论》说:「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说︰
一、信「实」有,即对于一切法的实事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就是「忍」义;
二、信有「德」,即对于佛法僧三宝具有的真实的清净功德,深信为有,生起爱乐,就是「乐」义;
三、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获得和成就。就是「欲」义。
概括地说,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波罗蜜多等和世俗胜义二谛是真实无妄的;信佛、菩萨、声闻、缘觉和清净僧众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无漏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信自己和别人都有能力证得佛所说二谛的真理和成就三宝所具有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
除上所说的正信之外,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再有搞甚么看相、算命、打卦、抽签等迷信活动,那就违反了佛陀的教导。
摘自《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蒲团瞌睡正酣浓
忽报春光岁里通
鞭起泥牛急着力
一犁耕破古长空
—— 净土宗十二祖 彻悟大师(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
须善设法。勿立定期
勿认定地,勿议定物
随缘买放,生得实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师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 复念佛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