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热搜

淨薈【茶禪】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 初階佛法課程 2025
佛你跑2025
【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展覽
普光明寺 觀音池興建籌募經費

精选
 文章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腻的智慧饮食法
抱有错误的认知 修行便会南辕北辙
佛教四大菩萨 他们的坐骑有甚么意义?
食存五观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护生 实为爱护我们自己的心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随喜微笑」- 佛教「喜无量心」的修习
中医学堂

避五辛、暖脾胃、解油腻的智慧饮食法

素食是慈悲的生活方式,但需注重营养均衡。素食朋友常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多数蔬果性味偏凉,过量食用易导致手脚冰冷、消化不良、腹痛泄泻;二是过度加工的素食品往往高油高盐,长期食用会造成身体负担,恶化三高问题。朱医师提供以下建议,帮助您吃得健康又符合戒律!

第一:调理寒凉体质(完全避開五辛)

选择适量温补食材
如果有以上所提及过偏凉的体质问题,主食推荐以糙米为主要谷物,以燕麦为辅助,营养纤维丰富又平和,升糖指数较白米低 ;根茎类可选择南瓜、红薯、山药等暖胃食材;蔬菜以高丽菜、红苋菜、各类菌菇为佳;水果宜选桂圆、红枣等温性品种,减少西瓜等寒性水果。其他暖身食材包括黑芝麻、核桃、生姜等。

运用天然辛香料
生姜、陈皮是核心调味品,可煮汤、泡茶或入菜;花椒、胡椒可适量使用增添风味。另外,肉桂适合制作甜汤或炖汤。推介大家多运用新鲜香草如紫苏、迷迭香、百里香等,可提升菜肴风味,暖身又促进脾胃运化,而且香气和悦心情、疏肝解郁,有助安眠。但必须注意,香气过量容易伤气耗血,气虚血弱容易头晕或血压过低者及孕妇忌服。

注意烹饪方法
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等温热烹调方式。避免生食及生冷食物,例如雪冻的水果。

第二:解决油腻问題

食材选择原则
优先选用天然食材如豆腐、新鲜菇类,尽量减少加工素食品的摄入。

健康烹调技巧
清蒸、水煮、水炒保留食材原味,凉拌时控制用油量,完全避免油炸食品。

自制调味方案
利用菇类、海带熬制高汤,自家制作低油酱料,如姜蓉酱油等。

助消化搭配
进食主食时,习惯先行进食少油或无油蔬菜,餐后饮用普洱茶帮助消化,烹饪时加入陈皮、山楂,香料等理气食材,有助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保持肠胃轻快。

选择温性食材、采用健康烹调方式,既能避免寒凉伤身,又可减少油腻负担。清净饮食不仅符合佛门戒律,更能滋养身心,帮助修行。愿您以智慧择食,获得健康与安乐!

 


作者: 朱柏轩中医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内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荣誉理学士(甲级荣誉)
相信以传统中医学为主、西医为辅的思想,方能帮助患者身心灵整全疗愈,回归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Instagram:hinecsay
Facebook:朱柏轩中医师

 

更多

佛友
 热话

查看更多

菩提
 片语

证严法师

要学佛,

非在人间不可,

因为人间有苦有乐,

有善有恶。

大家用爱累积『善』,

就是人间最富有;

 

贫与富,

不是在有形、有数字,

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

那就是『心』。

释延惠法师


繁华三千,

看淡即是浮云。

世间皆是虚妄相,

浮生不过梦一场。



把尘世看清一些,

把人际看浅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败看开一些。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让在寺院打扫、求学佛的慧能,尽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及顿教法门。


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人,要大家用智慧发表见解,若有悟得佛法者,会将衣钵传给他。其中弟子神秀是当时被公认为最热门的六祖人选,神秀趁着深夜人静,在走廊壁间写下此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虽未见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堕恶道。不识字的慧能在听到此偈后,便请人帮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锋芒太露会招来事端,立即将此偈擦去,说︰「此偈未见性」。

然后漏夜向慧能讲解《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他,为避免弟子们的不满,更亲自送走慧能,嘱咐他潜居,直到时机成熟,才出来传法救人。


十五年后,六祖慧能才正式落发受戒,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圣严法师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来讲,碰到问题,做任何事的态度,可以用四句话来运用,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对问题,接受现况,看应如何处理就处理,处理之后就应放下;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处理之后,不要牵挂成功与否。因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了也不要觉得灰心丧志。

只要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就不会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饮食要节制,

作息要正常,

情绪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个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条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点让大家参考:

第一、饮食要节制:

人类色身的维持是靠着饮食来滋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有的人喜欢三餐外,再加下午茶点、消夜,也有人为了保健,食用各种补药,如此吃得过多、过好,营养过剩,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为良药」,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时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荷,此即以节制饮食来养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时要养成生活正常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赚钱,生活颠三倒四,步伐不规律,时间久了,生理时钟自然也不堪负荷。

为甚么有些人会长寿?因为他们活得健康,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须有规律,该是上班的时间就专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尽量维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绪要平和:

佛教说:「情绪乃无明业风。」所以想要健康,对自己的情绪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挂碍、忧愁,得失计较,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

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之一,就是「忧郁症」,忧郁症与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和时,除了身体能释放良好的能量与产生新细胞外,也会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体自然会健康。反之,情绪不平和时,则容易产生不好的细胞,不但影响生活质量,更伤害身体。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里,衣食享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浪费。如我们出门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没有必要用太好的车辆,因为太好的车子,除了须天天照顾、保养,出外也怕弄坏,更怕被人偷了去,总之有很多的挂碍。假如能淡泊一点,节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云法语.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师

信实有,就是忍义

信有德,就是乐义

信有能,就是欲义





做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首先应该树立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华严经》说「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恶的。学佛的人,必须有清净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无上菩提的大道。对学佛的人来说,有信人天福报的,有信声闻、独觉的解脱的,有信直证大菩提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正信。


所谓正传,如《成唯识论》说:「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说︰

一、信「实」有,即对于一切法的实事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就是「忍」义;

二、信有「德」,即对于佛法僧三宝具有的真实的清净功德,深信为有,生起爱乐,就是「乐」义;

三、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获得和成就。就是「欲」义。


概括地说,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波罗蜜多等和世俗胜义二谛是真实无妄的;信佛、菩萨、声闻、缘觉和清净僧众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无漏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信自己和别人都有能力证得佛所说二谛的真理和成就三宝所具有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


除上所说的正信之外,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再有搞甚么看相、算命、打卦、抽签等迷信活动,那就违反了佛陀的教导。


摘自《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彻悟大师

蒲团瞌睡正酣浓 

忽报春光岁里通 

鞭起泥牛急着力 

一犁耕破古长空 




—— 净土宗十二祖 彻悟大师(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师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

须善设法。勿立定期

勿认定地,勿议定物

随缘买放,生得实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师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 复念佛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