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文章
希望在明天
看了一辑电视广告:一群小孩子前往踢足球,刚巧碰上下大雨。其中一位小朋友感到很失望,但另一个小孩则安慰他,说可以明天再来。天气在第二天真的好转,阳光灿烂,孩子们在足球场上奔驰,玩得很开心。昨天在天气转坏时而感到失望的那位男孩,问他的朋友:「为什么你知道今天的天气会好转呢!」他的朋友答道:「我是不知晓的,不过,我相信希望在明天嘛!」这是政府拍摄的宣传短片,不时在电视上播放,目的是希望市民大众在看过广告后,可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对明天充满希望。

香港社会近年经济不景,整个社会在转型,各大企业相继裁员减薪,令社会上弥漫着悲观的气氛。受到社会悲情气氛的影响,加上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各阶层的矛盾, 自然加剧,容易产生磨擦和纷争,而这些问题,亦导致不少家庭纠纷。对于年轻人或在精神、情绪上有问题的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成为催化剂,令他们更难适应,而做成很多家庭和社会上的悲剧。其实,当人在面对困难、彷徨无助时,有时只要有途径让他们宣泄,令他们知道有一线生机,很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穷途末路的人,或人在情绪低落时,都可能会刻意地把问题隐瞒,或羞于启齿, 而不会与他们的至亲或朋友倾诉。他们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辅导,所以政府和社会上的志愿机构,应多注意这方面的工作。社会上对于各方面的问题,应作广泛的讨论,提供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媒应发放更多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不要只是着重负面的报道,令人人明白,只要肯努力,明天是充满希望的。
佛教讲求心灵上的修养,佛陀在世时,就是凭着宣扬佛法,对众生进行心理辅导, 而拯救了不少当时社会上被遗弃和被剥削的群众。在当时的佛教团队内,有很多是奴隶,甚至有妓女。现世的佛教徒,应向佛陀学习,多办福利事业,来摄受各阶层的众生。特别在这个时刻,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徒要站在最前线,利用佛法来滋润众生的 心灵。经济不景,虽然会影响物质生活的水平,但若果大家在精神生活上多下点功夫, 多关注精神上的滋养,很多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当人在情绪低落时,本身的宗教信仰,可以发挥其功用,作灵性上的治疗,但若果在这时刻才接触宗教,利用宗教来帮助他,则可能生效不大。对于在苦海中 的人来说,当前的急务,是解决眼前的困境,而他们最信任的,自然是打救他 们的人。佛度有缘人,佛教徒需要多作福利事业,用实际行动来解除众生的生 苦,如办学、照顾老弱孤寡、做青少年辅导工作或扶贫等。借着解决众生生活上的困难,来诱导众生。佛教徒应身体力行,发挥「行佛」的精神,要充分实践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菩萨道。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身体语言已是弘法的最好工具,而最重要是明白到,佛陀的教诲,只说不做是不行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香港普明佛学会

如何帮助有轻微精神病的眷属?
劝他念佛。凡是有精神病,都是业障。疾病有三种来源,第一是生理的疾病,这是饮食不留意造成的,可以看医生治愈。

第二是冤業病,就是魔鬼附身,精神不正常,常常聽到別人講話,聽到別人擾亂、干擾他,這種病醫藥無法救。在佛門裡,做佛事、誦經迴向,從中調解,如果冤親債主接受走了,病就好了。《慈悲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得人面瘡,是他前世的冤家來報仇的;迦諾迦尊者為他調解,冤親債主接受了,他的病就好了。第三是業障病,這不是冤家找上身,也不是生理毛病,這種病唯一的方法就是懺悔,知道自己的過失,痛改前非,斷惡修善,病就能好。但是如何能令他知道自己的錯,讓他真正發心懺悔,這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他真正能接受,依教奉行,這個病可以恢復。
資料來源:淨空老法師專集

佛教有焚烧纸库箔的规定吗?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 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祇是阴 阳两界不同而己,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 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祗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 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 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善用其心: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华严经》〈净行品〉第五十九偈。佛教中常说「和合僧」,即是指比丘、比丘尼入佛门,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处。又称和合众,略称和僧、和众。僧众亦可称为「和合海」,乃比喻僧众和合为一味,犹如海水之一味,并比喻僧众之量无限,犹如海之深广。

众会是四众集会,四众弟子集会一处,要请有道学的长老说如来所说甚深之法,能够了达甚深之法,自然和合无诤。我愿一切众生,同会斯旨,在大众聚会之时,避免谈论无益之语浪费命光,而能共同启发学习如来智慧,勤修六度万行,圆满佛果菩提。
善用其心
〈〈净行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十一品,此品请法主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作为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个问题。
文殊菩萨则以「善用其心」一法,总答智首菩萨的提问,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语、意三业都会清净,又分别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条愿行,指导凡夫念念不离众生,把握当下随事发愿。
心为一切法之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让我们一切学习实践菩萨清净愿行,触事留心,随时发愿,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图片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让孩子爱上植物性饮食
随着全球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素食作为日常饮食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素食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环保意识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植物性饮食却是一个挑战。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在孩子的饮食中融入素食元素,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

首先,从小让孩子参与烹饪过程是非常有效的策略。当孩子参与选择食材和制作食物时,他们会对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市场,让他们选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在厨房里一起动手,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对素食产生好奇和兴趣。在烹饪过程中,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多吃这些健康的食材。
设计色彩缤纷的餐点 激发孩子的食欲
其次,为了让孩子爱上素食,家长可以设计色彩缤纷的餐点。孩子对于视觉的敏感性很高,色彩鲜艳的食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可以在餐盘中搭配多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美观,还能让孩子摄取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例如,将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菠菜、黄色的胡萝卜和紫色的茄子搭配在一起,这样的菜色不仅美味,还能激发孩子的食欲。

饮食相关的主题晚餐
此外,创造有趣的食物名称和主题也能让孩子更愿意尝试素食。例如,可以将一顿包含多种蔬菜的色拉称为「彩虹沙律」,或者将用豆腐制作的菜肴称为「魔法豆腐」,这样的命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家长还可以安排一些与植物性饮食相关的主题晚餐,例如「地中海之夜」或「亚洲风味」,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口味,还能拓展他们的饮食视野。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对素食的热情和爱好。孩子们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当他们看到父母享用美味的素食餐点时,也会更愿意尝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每周的素食菜单,共同探索各种新食谱,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素食饮食。
总之,从小培养孩子的素食习惯需要耐心和创意。通过让孩子参与烹饪、设计美观的餐点、创造有趣的食物名称以及以身作则,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爱上植物性饮食,为他们的健康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对健康的投资,也是对环保和道德的承诺,让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作者:张杰儿科专科医生

儿科专科医生。除了日常诊症之外,还喜欢透过文字带出不同的健康讯息。对于健康素食,他也有个人的见解。希望以西医的角度,与大家分享素食的观点。

菩萨修行法中的「六度」是甚么?
六度、四摄都是大乘修学方法,其中六度着重自利,四摄偏于利他。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在六度中,以般若为最重要,有了般若,其他五度的修行,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甚么是「八教」?
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

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从佛陀说法的机感不同,将佛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如何战胜心魔?
心魔在心,如何让佛战胜心魔?佛常在心,一切从善,如有人作恶,如何让其从善弃恶?我们最近讲的《十善业道经》就是解释这个问题。

佛跟魔是一不是二,觉悟了,魔就变成佛,迷惑了,佛就变成魔。所以,一念觉悟就是佛在心,一念迷惑就是魔在心。佛教导我们要常常觉悟,这个话说起来很笼统,而具体的落实,在我们讲席中常说:一念为自己、为自私自利,这个心就是魔;念头转过来,为社会、为众生,这个心就是佛。所以怎样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变成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如果人能够将念头转过来,自然他就能够断恶向善。
作者:净空老法师专集


菩提
片语

证严法师
要学佛,
非在人间不可,
因为人间有苦有乐,
有善有恶。
大家用爱累积『善』,
就是人间最富有;
贫与富,
不是在有形、有数字,
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
那就是『心』。

释延惠法师
繁华三千,
看淡即是浮云。
世间皆是虚妄相,
浮生不过梦一场。
把尘世看清一些,
把人际看浅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败看开一些。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让在寺院打扫、求学佛的慧能,尽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及顿教法门。
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人,要大家用智慧发表见解,若有悟得佛法者,会将衣钵传给他。其中弟子神秀是当时被公认为最热门的六祖人选,神秀趁着深夜人静,在走廊壁间写下此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虽未见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堕恶道。不识字的慧能在听到此偈后,便请人帮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锋芒太露会招来事端,立即将此偈擦去,说︰「此偈未见性」。
然后漏夜向慧能讲解《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他,为避免弟子们的不满,更亲自送走慧能,嘱咐他潜居,直到时机成熟,才出来传法救人。
十五年后,六祖慧能才正式落发受戒,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圣严法师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来讲,碰到问题,做任何事的态度,可以用四句话来运用,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对问题,接受现况,看应如何处理就处理,处理之后就应放下;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处理之后,不要牵挂成功与否。因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了也不要觉得灰心丧志。
只要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就不会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饮食要节制,
作息要正常,
情绪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个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条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点让大家参考:
第一、饮食要节制:
人类色身的维持是靠着饮食来滋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有的人喜欢三餐外,再加下午茶点、消夜,也有人为了保健,食用各种补药,如此吃得过多、过好,营养过剩,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为良药」,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时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荷,此即以节制饮食来养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时要养成生活正常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赚钱,生活颠三倒四,步伐不规律,时间久了,生理时钟自然也不堪负荷。
为甚么有些人会长寿?因为他们活得健康,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须有规律,该是上班的时间就专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尽量维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绪要平和:
佛教说:「情绪乃无明业风。」所以想要健康,对自己的情绪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挂碍、忧愁,得失计较,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
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之一,就是「忧郁症」,忧郁症与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和时,除了身体能释放良好的能量与产生新细胞外,也会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体自然会健康。反之,情绪不平和时,则容易产生不好的细胞,不但影响生活质量,更伤害身体。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里,衣食享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浪费。如我们出门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没有必要用太好的车辆,因为太好的车子,除了须天天照顾、保养,出外也怕弄坏,更怕被人偷了去,总之有很多的挂碍。假如能淡泊一点,节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云法语.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师
信实有,就是忍义
信有德,就是乐义
信有能,就是欲义
做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首先应该树立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华严经》说「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恶的。学佛的人,必须有清净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无上菩提的大道。对学佛的人来说,有信人天福报的,有信声闻、独觉的解脱的,有信直证大菩提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正信。
所谓正传,如《成唯识论》说:「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说︰
一、信「实」有,即对于一切法的实事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就是「忍」义;
二、信有「德」,即对于佛法僧三宝具有的真实的清净功德,深信为有,生起爱乐,就是「乐」义;
三、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获得和成就。就是「欲」义。
概括地说,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波罗蜜多等和世俗胜义二谛是真实无妄的;信佛、菩萨、声闻、缘觉和清净僧众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无漏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信自己和别人都有能力证得佛所说二谛的真理和成就三宝所具有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
除上所说的正信之外,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再有搞甚么看相、算命、打卦、抽签等迷信活动,那就违反了佛陀的教导。
摘自《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彻悟大师
蒲团瞌睡正酣浓
忽报春光岁里通
鞭起泥牛急着力
一犁耕破古长空
—— 净土宗十二祖 彻悟大师(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师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
须善设法。勿立定期
勿认定地,勿议定物
随缘买放,生得实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师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 复念佛居士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