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八识规矩颂──唯识初探

八识规矩颂──唯识初探

《八识规矩颂》为佛教唯识学的纲要之一,是玄奘法师围绕唯识论的重点所作的偈颂,可作为修习唯识入门的论作。

 

作者:观成法师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南粤出版社
ISBN:9789620456442
出版年份:2025
语言:繁体中文

內容简介:

书名:八识规矩颂──唯识初探


本书通过对《八识规矩颂》的逐句讲解,探究有情众生的觉知、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详尽阐明唯识学的义理,使学佛者能够理解佛法,透过心识认知万物,达到用心生活、清净烦恼的目的,进而探索生命价值,获得美满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观成法师

于香港出生,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获经济系学士及工商管理学硕士,曾任加拿大执业会计师(CMA,CPA)。

– 于1981年,法师在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Richmond, B.C.),创建了国际佛教观音寺。该寺以艺术建筑、园艺、雕塑、壁画等创作,成为当地佛教及旅游胜地。荣获政府颁发《第125届加拿大百年奖章》。

– 于2010年在香港成立戒定慧讲堂,作为在东南亚地区弘法讲经、放生扶贫助学、香港书展、法宝流通等等的活动基地。

– 于201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宝云岛(Bowen Island),创建宝云禅寺。
多年来,观成法师以普通话、粤语及英语弘扬正信佛法,出版了众多中文著作及英文法宝,并经常举办佛教演讲,座无虚席。于国际网络上,其作品已累积千万点击率,促进了佛法的交流和理解。

数据源:香港三联书店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五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阿弥陀」(梵语:Amita)是梵文中「无量光」的意思。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光明无限,寿命无穷,因此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梵语:Amitayus)。

作者:观成法师
出版社:明报出版社
ISBN:978-988-8829-77-4
出版年份:2025
语言:繁体中文

 

內容简介:

书名: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五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阿弥陀」(梵语:Amita)是梵文中「无量光」的意思。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光明无限,寿命无穷,因此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梵语:Amitayus)。

学佛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根据每个人的知识程度、背景、善根和智慧等因素,创立了十大佛教宗派。这十宗派并非等级不同,而是代表了十种不同的修行途径,每一种都指引我们走向觉悟成佛的道路。其中净土宗主要修

观成法师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地解释净土法门的义理及实践方法,让修行者加强信心,切实修行,早圆净业。


《净土法门系列》系列简介:

《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观成法师以简洁的言辞讲经说法,让净土行人了解通达经文的真实含义、增加修行的决心与毅力,精进念佛,共修净业。
 

作者简介:

观成法师

于香港出生,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获经济系学士及工商管理学硕士,曾任加拿大执业会计师(CMA,CPA)。
– 于1981年,法师在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Richmond, B.C.),创建了国际佛教观音寺。该寺以艺术建筑、园艺、雕塑、壁画等创作,成为当地佛教及旅游胜地。荣获政府颁发《第125届加拿大百年奖章》。
– 于2010年在香港成立戒定慧讲堂,作为在东南亚地区弘法讲经、放生扶贫助学、香港书展、法宝流通等等的活动基地。
– 于201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宝云岛(Bowen Island),创建宝云禅寺。
法师出版颇多中文著作及英语法宝。经常在各大学举办佛学讲座。于国际网络上,观成法师的所有视频已录得千万点击率,为无数人提供精神指引和人生导航。
 
数据源:明报网上书店

 

印祖讲故事|牛皮鼓

印祖讲故事|牛皮鼓

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

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白話文:

唐代,五台山北台顶后的黑山寺有一僧人名叫法爱,担任监院二十年,亏空常住钱财,私自置办田产,传给徒弟明诲。法爱死后,投生到一户农家做牛,力大无穷,能独自耕作。三十年后,牛老迈多病,主人想用它和人换油。
一天晚上,明诲梦见死去的师父哭着对他说:「我盗用常住财物,为你置办产业,死后投生为牛。如今我老弱病残,你剥下我的皮作一面鼓,写上我的名字,在礼拜课诵的时候击打,这样能消除我的业障,而我的苦难,才会有出头的一天;否则就算沧海桑田,我都不得超升。」说完,一头撞死。

明诲吓得从床上蹦起,却只见夜黑沉沉,万籁俱寂。惊魂未定的他立刻鸣钟集众,向大家宣布这件事。第二天,就有人来报,说老牛在树上撞死了。明诲依师父的要求,剥下牛皮制作成鼓,把他的名字写在鼓上,又变卖田地,所得钱财送去斋僧,自己更倾囊而出,为死去的师父设供养忏悔。后来这只鼓被送到五台山文殊殿。时间长了,鼓渐渐损坏,寺院又更换新鼓,而百姓谣传居然说成是人皮鼓。(翻译参考《印光大师永怀录》)
 
这个人皮鼓其实是牛皮鼓。这则出自《清凉山志》的公案,告诉我们:因果昭彰,丝毫不爽。我们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是有因果的,临命终时,就会被善恶业力中最重的力量牵引去轮回。
所以,一个修行人必须慎因明果,如履薄冰,时刻自省,善护身口意业。(大安法师)
 
数据源:江西庐山东林寺

 

慈灯无尽:缅怀星云大师与心灯传承

慈灯无尽:缅怀星云大师与心灯传承

2023年2月5日,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安详示寂,世间顿失明灯,四众同悲。为缅怀大师毕生推动人间佛教的伟大功业,中心于同年3月5日主办「赞悼 星云大师:全球佛教学者追思座谈」,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回顾与反思大师的思想与实践。
 

作者:刘遵义、王志远、黄夏年等
主编:陈剑锽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语言:繁体中文
出版年份:2025

內容简介:

承续该次座谈之深意,中心将与会学者的发言与论文汇编成册,辑为《慈灯无尽:缅怀星云大师与心灯传承》一书。本书由中心主任陈剑锽教授主编,收录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教授、王志远教授、黄夏年教授等二十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文章,内容涵盖大师之生平、思想、教育理念、文化贡献、国际视野及其对汉传佛教现代化的深远影响。
 
这部纪念文集,荟萃各方珠玉。有的文章细述大师日常行仪;有的论著直指大师思想精髓,剖析其如何融通古今、会贯中外,使汉传佛教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更有多篇宏文,探讨大师在教育、文化、慈善等领域的卓越建树,为我们理解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关系提供崭新视角。这些文章不仅是对大师的缅怀,更是对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承载着众人对大师的无尽追思与敬意。

 


数据源: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出去化缘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们一个个神态安详,精神抖擞。回来的弟子在水池边洗去身上的尘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来之后,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马在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据主人扬起的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思,自行变换速度和方位。这种能够明察秋毫的马被人们视为第一等良马。第二种马虽然不能根据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图,但是可以在马鞭抽到马尾时会意,然后奔驰飞跃,反映虽然不及第一种马灵活,但是也很灵敏、矫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马不论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会意主人的意思,反应迟钝,直到主人忍无可忍,开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顺着主人的命令奔驰,这种马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马比前一种反应还要迟钝,甚至有点冥顽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

讲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温和地看着精舍里的弟子们,发现弟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于是又微笑着继续说:「这四种马其实就是四种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这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变化,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这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人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这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听了佛陀的开示,弟子们早已开悟,于是各个闭目冥想,自醒自身。
只有心改变了,态度才会改变;而态度改变了,人的习惯也会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了,性格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当态度、习惯、性格都发生了改变之后,人生也会跟着改变。故事来源:《杂阿含经》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富人仙叹善心救人的故事

富人仙叹善心救人的故事

人生的追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调和兼顾,生命才能踏实、圆满。钱财能让我们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也可能变成灾难、痛苦的根源。此外,世间万物有生有灭,钱财总会用尽,或因命终而失去,五欲之乐,总有失去的一天。明白这些道理,让自己纷乱的心安定下来,就是真正的安乐,这是精神生活的圆满。
善心救人的故事

仙叹救人

从前有个富人,名叫「仙叹」。他的财富、家产多得无穷无尽,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后来,他信了佛教,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甚么时候就会失去。他想:「只有多做些好事,积点功德才是真正有好处的。」于是他马上发出告示说:「如有人缺乏资财,请速来取,数量不限。」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谁也不需要他的钱。仙叹又想出一个办法:「看来大家并不需要钱,可谁也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还是在市上买些药给百姓治病为上策。」他四处采购,弄来了各种名贵药材,每天在市上免费供应病人。他的善心得到了大家的称赞,没有多长时间,名声传遍了远近四方。东西南北各地病人都慕名前来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他的财产渐渐地用尽了。但他仍然为病人采药、找药。有一天,在离家一百多里的采药路上,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忍不住问:「你们到哪儿去呀?」「我们是去仙叹那里请他救命的。」仙叹立即反身同他们回去,找到国王,向他借了五百两黄金,买了许多药给这些人治病。经过仙叹的精心医治、护理,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叹却欠了大量的债务,过着窘迫的日子。当时,常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珍宝。仙叹也想碰碰运气,就跟着一伙商人出海探宝去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许久,得了不少宝物,兴高采烈地返回故乡。一路上交通极为不便,天气干旱,每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干渴难忍。仙叹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口水井,几步奔过去开怀畅饮起来。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叹采集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光灿夺目的大珍珠,属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心里早都又羡慕又嫉妒,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仙叹在井边弯腰喝水时,众人一看,见是个天赐良机,齐拥上去,将仙叹推到井底。但是,事与愿违,他们盘算错了。由于仙叹做了那么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动了神仙。天神在这危险的时刻在井下接住了他,使他安然无恙,连皮都没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国后见到国王,国王问:「你们都回来了,那仙叹到哪儿去了?」他们装做甚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对国王说:「大王,我们实在不知道。自从我们离开这个国家,他一个人就与我们大家分手了,不知他去了哪里。」国王不相信,又问:「说实话,是不是你们把他害死了?」商人们赶忙否认:「不,不,绝没有这样的事。」

却说仙叹被天神托住后,发现井壁上有一个洞,正好能容他钻过去。他顺着洞走,不一会就见到了亮光,从另一个洞口中走出了水井。又经过七天的跋涉,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国王见到他,问他:「别人都满载而归,你下海采宝怎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仙叹含糊地说:「我没有发现任何宝物,只得空手而归。」国王听了这些话,起了疑心,沉思着:「这当中必有缘故。」随即命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来,呵斥道:「仙叹已经活着回来了。你们必须从实招来,才有活路,否则只有一死。」这些商人吓坏了,老老实实地招了供。国王听说他们在路途上谋害仙叹,十分生气,下令把他们统统押进监狱,要给他们定罪。

仙叹闻讯后焦虑万分,急驰宫门,叩头请罪。国王说:「你何罪之有?他们的罪行已定,是不可改变的。」仙叹再三请求道:「请国王陛下无论如何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吧!」经仙叹再三请求,国王答应了他,赦免了这些商人的罪过,命令他们归还从仙叹那里夺走的钱财宝物。商人们感激涕零,都拣出自己最好的宝物送给仙叹,但仙叹只取了其中的一半。那些商人一看,又恳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们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们大家,这些小意思请您一定收下。」最后仙叹只好收下那些宝物。他用这些钱还清了欠国王的债务,又施舍给老百姓大量财物,全国上下和睦相处,国富民强,邻国皆交口称赞,无不佩服仙叹的崇高道德。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说人喜嗔喻

说人喜嗔喻

《百喻经》记载过去有个人,和很多人共坐屋中,一起赞叹某人的德行极好,仅有两个缺点:容易嗔怒、做事冒失。此时这个人正好路过门外,听见说他缺点的这句话,心中就生起愤怒,闯入屋中抓住说他不好的人,动手便打。

旁人就问了:「你为何打他?」

那人说:「我甚么时候嗔怒又冒失了?这个人诬陷我,我便打他!」

旁人笑道:「你的易嗔与冒失现在不就显现了,你还不承认么?」一位德行优良之人,尚且会有不经意的冒失嗔怒时候,更何况我们更加普通的大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嗔火的燃烧非常轻易,且嗔怒状态下的我们往往放大了自身的情绪,却忽略了周遭其他的东西。嗔怒乍起,障碍其心,我们需要时时审视自己的心绪变化,加以调伏,才能不被其所制,以获自在身心。
 
图片及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拘那罗王子的不幸

拘那罗王子的不幸

从古至今,在印度被认为最贤能的国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罗,长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画,面如满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亲近他。当时,王宫里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罗稀多,她对王子一见钟情,常常找机会亲近王子。有一天,王妃低舍罗稀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如痴如呆地将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诉了拘那罗王子,并且希望王子能够接受她的爱。可是素来信奉佛法的拘那罗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亲是一样的。虽然她的年纪还轻,但识事懂理的王子,绝不会做出颠倒伦理的事来。所以,当美丽的王妃对他表示爱意的时候,王子根本无动于心。他不但没有接受她的爱情,反而好言地劝告她,不该有这样想法。然而痴情的王妃得不到愿望,也就恼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顾一切,指使恶人把拘那罗王子的双眼挖掉,然后杀死。


 
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觉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为人又是那么亲切友爱,为甚么会得到这样不幸的果报?因此,大家都来请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的地方,有一个猎师,专以打猎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猎,发现在一个窟洞里,住有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都要在洞口猎取一只花鹿带回家。先挖掉鹿的眼晴,然后杀死。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批可怜的花鹿,统统被打尽了。由于以上这种杀生的因缘,他生生世世都遭受挖眼珠,又被杀死的果报。今日的拘那罗王子,就是当初的猎师。」

拘那罗王子的另一段机缘

尊者说到这里,大家又疑惑地问道:「既然是这么可恶的猎师,为甚么又能生于贵人家中做王子呢?请尊者慈悲,为我们解说。」
 
「这并不奇怪。那是因为他在另外一次的机缘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当迦罗迦孙佛灭度以后,有个国家的国王,为了敬奉三宝,请人雕刻如来的尊像,并且建造一座宝塔供养,可是到后来,有一位不信奉三宝的昏君却毁坏了庄严的佛像。当时国内有一位雕刻匠,对于国王的无道,非常悲愍,因此发了大愿,又把庄严的佛像修好。


这个雕刻匠就是拘那罗王子的前生,由于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于王家,可是杀缘未尽,仍然要遭受果报。」
尊者的法语增进了大家对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会感受如是果,这就是自作自受,谁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图片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