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山羌偷官庫喻《百喻經》

山羌偷官庫喻《百喻經》

過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出,推尋捕得,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著於腳上,應在腰者,反著頭上。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上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雲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


 
譯文:

從前,有一山民野人,潛進王宮,在國王的衣庫裏偷了一些衣物,就逃回到山裏去了。國王就派了很多官兵四處搜查,終於把這個人逮捕歸案。審問時,野人拒不承認是偷的衣服,一口咬定是祖上傳下來的遺產。國王說:「既然是你自己家的衣服,那就穿給我看看。」這人不知道這些衣服該怎麼穿,把本來圍在臂上的,穿到腿上;把應該系在腰上的卻戴到了頭上。

國王見過這野人竊賊之後,召集諸大公王臣等共同商議此事,並且對竊賊說:「如果是你祖上就擁有的衣服,你應該知道它要怎麼穿,為甚麼現在卻上下顛倒了?必定是你對此不瞭解,衣服就是你偷來的,並非你的舊物。」
 
「信解行證」須貫穿始終
故事中的野人,因貪欲而行竊,又因無明而妄語,造就種種令人恥笑的行為。野人竊取華服卻不知穿戴,堅稱衣物是「祖傳遺產」的謊言,不正似現代人用佛學術語包裝自我時將智慧簡化為知識符號,把修行異化為身份裝飾嗎?

現實中,許多人空談佛法卻無實修,聽聞、記憶乃至能複述精妙的佛法名相與義理,看似擁有了「佛法的外衣」,然而,當面臨實際的「穿戴」——即在生命的每一個具體情境中去體認、運用、活出這些法義時,便如野人般手足無措,顛倒錯亂,徒留笑柄。

他們或高談空性,卻對眼前的煩惱束手無策;或廣論慈悲,卻在人際交往中錙銖必較;或精研經典,卻對自身習氣渾然不覺。如同野人手持華服卻不知如何穿著,這些人講說佛理滔滔不絕,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卻未能將法義內化為生命的體驗,未能讓智慧真正穿透無明的迷霧照亮心行。

其結果是,所言所行與所宣揚的佛法精神背道而馳,產生種種「荒唐的笑話」,或將精深的禪修僅視為舒緩壓力逃避生活的技巧,將無常的教法用來消解對現世努力的意義,將持守戒律的重心偏移至評判他人舉止上……這不僅誤導自身,更讓旁觀者對真正的佛法產生誤解與輕慢,以為佛法不過如此。

因此,吾人當深自警策,篤實踐履,信解行證,一體圓融。聞思教理是入道的基礎,然切莫滯于聞,必須將所悟法義,無論深淺,即刻運用於觀照心念、調伏煩惱、轉化身語的實際修持中,解行相應,理解一分,便行持一分,行持中的疑情與體悟,又滋養深化解悟。

進而須遠離空談玄辯,常行反觀內照:所聞妙法,是否已于心田中紮根?能否於順逆境界中生起妙用?可曾轉化內在貪嗔等垢染?若覺模糊或未契,則當沉潛身心,從持戒、修定、培育正念、覺照當下等根本處切實用功,於起心動念間精勤磨練。更須親近具德善知識,方能避免盲修瞎練、再蹈「顛倒錯亂」之失。

唯如此踐行「信解行證」貫穿始終,使佛法智慧全然融入心相續,自然流露於行住坐臥,方能令佛法光明徹照身心性命。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八識規矩頌──唯識初探

八識規矩頌──唯識初探

《八識規矩頌》為佛教唯識學的綱要之一,是玄奘法師圍繞唯識論的重點所作的偈頌,可作為修習唯識入門的論作。

作者:觀成法師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南粵出版社
ISBN:9789620456442
出版年份:2025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書名:八識規矩頌──唯識初探

《八識規矩頌》為佛教唯識學的綱要之一,是玄奘法師圍繞唯識論的重點所作的偈頌,可作為修習唯識入門的論作。
本書通過對《八識規矩頌》的逐句講解,探究有情眾生的覺知、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詳盡闡明唯識學的義理,使學佛者能夠理解佛法,透過心識認知萬物,達到用心生活、清淨煩惱的目的,進而探索生命價值,獲得美滿幸福的人生。
 
作者簡介:

觀成法師

於香港出生,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獲經濟系學士及工商管理學碩士,曾任加拿大執業會計師(CMA,CPA)。

– 於1981年,法師在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Richmond, B.C.),創建了國際佛教觀音寺。該寺以藝術建築、園藝、雕塑、壁畫等創作,成為當地佛教及旅遊勝地。榮獲政府頒發《第125屆加拿大百年獎章》。

– 於2010年在香港成立戒定慧講堂,作為在東南亞地區弘法講經、放生扶貧助學、香港書展、法寶流通等等的活動基地。

– 於201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寶雲島(Bowen Island),創建寶雲禪寺。
多年來,觀成法師以普通話、粵語及英語弘揚正信佛法,出版了眾多中文著作及英文法寶,並經常舉辦佛教演講,座無虛席。於國際網絡上,其作品已累積千萬點擊率,促進了佛法的交流和理解。

資料來源:香港三聯書店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五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阿彌陀」(梵語:Amita)是梵文中「無量光」的意思。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光明無限,壽命無窮,因此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梵語:Amitayus)。

作者:觀成法師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
ISBN:978-988-8829-77-4
出版年份:2025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書名: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五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阿彌陀」(梵語:Amita)是梵文中「無量光」的意思。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光明無限,壽命無窮,因此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梵語:Amitayus)。
學佛可以採取多種方法,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根據每個人的知識程度、背景、善根和智慧等因素,創立了十大佛教宗派。這十宗派並非等級不同,而是代表了十種不同的修行途徑,每一種都指引我們走向覺悟成佛的道路。其中淨土宗主要修持念佛法門,而《無量壽經》在念佛修行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觀成法師在本書中,深入淺出地解釋淨土法門的義理及實踐方法,讓修行者加強信心,切實修行,早圓淨業。

《淨土法門系列》系列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與《往生論》併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觀成法師以簡潔的言辭講經說法,讓淨土行人了解通達經文的真實含義、增加修行的決心與毅力,精進念佛,共修淨業。
 
作者簡介:

觀成法師

於香港出生,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獲經濟系學士及工商管理學碩士,曾任加拿大執業會計師(CMA,CPA)。
– 於1981年,法師在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Richmond, B.C.),創建了國際佛教觀音寺。該寺以藝術建築、園藝、雕塑、壁畫等創作,成為當地佛教及旅遊勝地。榮獲政府頒發《第125屆加拿大百年獎章》。
– 於2010年在香港成立戒定慧講堂,作為在東南亞地區弘法講經、放生扶貧助學、香港書展、法寶流通等等的活動基地。
– 於201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寶雲島(Bowen Island),創建寶雲禪寺。
法師出版頗多中文著作及英語法寶。經常在各大學舉辦佛學講座。於國際網絡上,觀成法師的所有視頻已錄得千萬點擊率,為無數人提供精神指引和人生導航。
 
資料來源:明報網上書店
 

印祖講故事|牛皮鼓

印祖講故事|牛皮鼓

唐北台後黑山寺僧法愛,充監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廣置南原之田,遺厥徒明誨。愛死,即生其家為牛,力能獨耕,僅三十年。牛老且病,莊頭欲以牛從他易油。是夕,明誨夢亡師泣曰,我用僧物,為汝置田,今為牛,既老且羸,願剝我皮作鼓,書我名字於鼓上,凡禮誦當擊之,我苦庶有脫日矣。不然,南原之阜,變為滄瀛,未應脫免耳。言訖,舉身自撲。誨覺,方夜半,鳴鐘集眾,具宣其事。明日,莊頭報老牛觸樹死。誨依其言,剝皮作鼓,書名於上。即賣南原之田,得價若干,五台飯僧。誨複盡傾衣缽,為亡師禮懺。後送其鼓于五臺山文殊殿,年久鼓壞,寺主以他鼓易之,訛傳以為人皮鼓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白話文:

唐代,五臺山北台頂後的黑山寺有一僧人名叫法愛,擔任監院二十年,虧空常住錢財,私自置辦田產,傳給徒弟明誨。法愛死後,投生到一戶農家做牛,力大無窮,能獨自耕作。三十年後,牛老邁多病,主人想用它和人換油。
一天晚上,明誨夢見死去的師父哭著對他說:「我盜用常住財物,為你置辦產業,死後投生為牛。如今我老弱病殘,你剝下我的皮作一面鼓,寫上我的名字,在禮拜課誦的時候擊打,這樣能消除我的業障,而我的苦難,才會有出頭的一天;否則就算滄海桑田,我都不得超升。」說完,一頭撞死。


明誨嚇得從床上蹦起,卻只見夜黑沉沉,萬籟俱寂。驚魂未定的他立刻鳴鐘集眾,向大家宣佈這件事。第二天,就有人來報,說老牛在樹上撞死了。明誨依師父的要求,剝下牛皮製作成鼓,把他的名字寫在鼓上,又變賣田地,所得錢財送去齋僧,自己更傾囊而出,為死去的師父設供養懺悔。後來這只鼓被送到五台山文殊殿。時間長了,鼓漸漸損壞,寺院又更換新鼓,而百姓謠傳居然說成是人皮鼓。(翻譯參考《印光大師永懷錄》)
 
這個人皮鼓其實是牛皮鼓。這則出自《清涼山誌》的公案,告訴我們:因果昭彰,絲毫不爽。我們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有因果的,臨命終時,就會被善惡業力中最重的力量牽引去輪迴。
所以,一個修行人必須慎因明果,如履薄冰,時刻自省,善護身口意業。(大安法師)
 
資料來源:江西廬山東林寺

 

慈燈無盡:緬懷星雲大師與心燈傳承

慈燈無盡:緬懷星雲大師與心燈傳承

023年2月5日,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安詳示寂,世間頓失明燈,四眾同悲。為緬懷大師畢生推動人間佛教的偉大功業,中心於同年3月5日主辦「讚悼 星雲大師:全球佛教學者追思座談」,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回顧與反思大師的思想與實踐。

作者:劉遵義、王志遠、黃夏年等
主編:陳劍鍠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年份:2025

內容簡介:

承續該次座談之深意,中心將與會學者的發言與論文彙編成冊,輯為《慈燈無盡:緬懷星雲大師與心燈傳承》一書。本書由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編,收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教授、王志遠教授、黃夏年教授等二十餘位海內外知名學者的文章,內容涵蓋大師之生平、思想、教育理念、文化貢獻、國際視野及其對漢傳佛教現代化的深遠影響。 

這部紀念文集,薈萃各方珠玉。有的文章細述大師日常行儀;有的論著直指大師思想精髓,剖析其如何融通古今、會貫中外,使漢傳佛教在現代社會重放異彩。更有多篇宏文,探討大師在教育、文化、慈善等領域的卓越建樹,為我們理解佛教與現代社會的多元關係提供嶄新視角。這些文章不僅是對大師的緬懷,更是對其思想的傳承與弘揚,承載著眾人對大師的無盡追思與敬意。

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靜坐,出去化緣的弟子先後回到了精舍,他們一個個神態安詳,精神抖擻。回來的弟子在水池邊洗去身上的塵土後,到精舍等待佛陀開示。

佛陀結金剛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來之後,慈祥地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馬在主人為牠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後,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據主人揚起的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思,自行變換速度和方位。這種能夠明察秋毫的馬被人們視為第一等良馬。第二種馬雖然不能根據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圖,但是可以在馬鞭抽到馬尾時會意,然後奔馳飛躍,反映雖然不及第一種馬靈活,但是也很靈敏、矯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馬。第三種馬不論主人怎麼鞭打牠,都不能會意主人的意思,反應遲鈍,直到主人忍無可忍,開始使用暴力,牠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後順著主人的命令奔馳,這種馬是後知後覺的庸馬。第四種馬比前一種反應還要遲鈍,甚至有點冥頑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牠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的駑馬。」

講到這裏,佛陀突然停了下來,溫和地看著精舍裏的弟子們,發現弟子都在聚精會神地聽,於是又微笑著繼續說:「這四種馬其實就是四種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這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後才追悔莫及。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變化,能夠及時醒悟,並及時鞭策自己,絲毫不敢懈怠。這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第三種人要比前兩種人遲鈍,當他們看到自己身邊的人經歷死亡的煎熬、肉身破滅,目睹骨肉分離的痛苦,經歷顛沛困頓的人生,才開始恐怖驚懼,善待生命。這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第四種人最愚鈍,只有當自己被病魔糾纏,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這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聽了佛陀的開示,弟子們早已開悟,於是各個閉目冥想,自醒自身。只有心改變了,態度才會改變;而態度改變了,人的習慣也會隨之改變;習慣改變了,性格自然也會隨之改變,當態度、習慣、性格都發生了改變之後,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資料來源:五台山佛教

富人仙歎善心救人的故事

富人仙歎善心救人的故事

人生的追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調和兼顧,生命才能踏實、圓滿。錢財能讓我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但也可能變成災難、痛苦的根源。此外,世間萬物有生有滅,錢財總會用盡,或因命終而失去,五欲之樂,總有失去的一天。明白這些道理,讓自己紛亂的心安定下來,就是真正的安樂,這是精神生活的圓滿。

仙歎救人

從前有個富人,名叫「仙歎」。他的財富、家產多得無窮無盡,誰也說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錢。後來,他信了佛教,覺得世上的一切都是變化不定的,連自己的生命和財產也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說不定甚麼時候就會失去。他想:「只有多做些好事,積點功德才是真正有好處的。」於是他馬上發出告示說:「如有人缺乏資財,請速來取,數量不限。」告示貼出去幾個月了,由於當時政通人和,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誰也不需要他的錢。仙歎又想出一個辦法:「看來大家並不需要錢,可誰也免不了有個頭疼腦熱,還是在市上買些藥給百姓治病為上策。」他四處採購,弄來了各種名貴藥材,每天在市上免費供應病人。他的善心得到了大家的稱讚,沒有多長時間,名聲傳遍了遠近四方。東西南北各地病人都慕名前來治療。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他的財產漸漸地用盡了。但他仍然為病人採藥、找藥。有一天,在離家一百多裏的採藥路上,見到幾輛牛車,車上都是患有各種疾病的人。他忍不住問:「你們到哪兒去呀?」「我們是去仙歎那裏請他救命的。」仙歎立即反身同他們回去,找到國王,向他借了五百兩黃金,買了許多藥給這些人治病。經過仙歎的精心醫治、護理,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歎卻欠了大量的債務,過著窘迫的日子。當時,常有一些商人為了賺錢,結伴下海去撈海底珍寶。仙歎也想碰碰運氣,就跟著一夥商人出海探寶去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幹了許久,得了不少寶物,興高采烈地返回故鄉。一路上交通極為不便,天氣乾旱,每個人經過長途跋涉,乾渴難忍。仙歎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口水井,幾步奔過去開懷暢飲起來。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歎採集的海中寶物裏有一顆光燦奪目的大珍珠,屬世上稀有的寶貝,他們心裏早都又羡慕又嫉妒,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仙歎在井邊彎腰喝水時,眾人一看,見是個天賜良機,齊擁上去,將仙歎推到井底。但是,事與願違,他們盤算錯了。由於仙歎做了那麼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動了神仙。天神在這危險的時刻在井下接住了他,使他安然無恙,連皮都沒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國後見到國王,國王問:「你們都回來了,那仙歎到哪兒去了?」他們裝做甚麼都不知道的樣子,對國王說:「大王,我們實在不知道。自從我們離開這個國家,他一個人就與我們大家分手了,不知他去了哪裏。」國王不相信,又問:「說實話,是不是你們把他害死了?」商人們趕忙否認:「不,不,絕沒有這樣的事。」

卻說仙歎被天神托住後,發現井壁上有一個洞,正好能容他鑽過去。他順著洞走,不一會就見到了亮光,從另一個洞口中走出了水井。又經過七天的跋涉,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國王見到他,問他:「別人都滿載而歸,你下海採寶怎麼卻兩手空空地回來了?」仙歎含糊地說:「我沒有發現任何寶物,只得空手而歸。」國王聽了這些話,起了疑心,沉思著:「這當中必有緣故。」隨即命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來,呵斥道:「仙歎已經活著回來了。你們必須從實招來,才有活路,否則只有一死。」這些商人嚇壞了,老老實實地招了供。國王聽說他們在路途上謀害仙歎,十分生氣,下令把他們統統押進監獄,要給他們定罪。

仙歎聞訊後焦慮萬分,急馳宮門,叩頭請罪。國王說:「你何罪之有?他們的罪行已定,是不可改變的。」仙歎再三請求道:「請國王陛下無論如何原諒他們的愚昧無知吧!」經仙歎再三請求,國王答應了他,赦免了這些商人的罪過,命令他們歸還從仙歎那裏奪走的錢財寶物。商人們感激涕零,都揀出自己最好的寶物送給仙歎,但仙歎只取了其中的一半。那些商人一看,又懇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們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們大家,這些小意思請您一定收下。」最後仙歎只好收下那些寶物。他用這些錢還清了欠國王的債務,又施捨給老百姓大量財物,全國上下和睦相處,國富民強,鄰國皆交口稱讚,無不佩服仙歎的崇高道德。

相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說人喜嗔喻

說人喜嗔喻

《百喻經》記載過去有個人,和很多人共坐屋中,一起讚歎某人的德行極好,僅有兩個缺點:容易嗔怒、做事冒失。此時這個人正好路過門外,聽見說他缺點的這句話,心中就生起憤怒,闖入屋中抓住說他不好的人,動手便打。

旁人就問了:「你為何打他?」

那人說:「我甚麼時候嗔怒又冒失了?這個人誣陷我,我便打他!」

旁人笑道:「你的易嗔與冒失現在不就顯現了,你還不承認麼?」一位德行優良之人,尚且會有不經意的冒失嗔怒時候,更何況我們更加普通的大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嗔火的燃燒非常輕易,且嗔怒狀態下的我們往往放大了自身的情緒,卻忽略了周遭其他的東西。嗔怒乍起,障礙其心,我們需要時時審視自己的心緒變化,加以調伏,才能不被其所制,以獲自在身心。
 
圖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