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佛弟子如何過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秋陽灑落佛寺簷角,重陽節在傳統登高、賞菊的民俗底色中,更因佛教「孝親報恩」的精神而煥發深邃意義。這一源於《易經》「陽數相重」的節日,自古承載避災延壽的祈願,如《荊楚歲時記》載古人佩茱萸(被稱為「辟邪翁」)、飲菊酒以祛疫。而佛教則以「上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和三寶恩)的智慧,將世間敬老之情昇華為出世間的慈悲修行,使重陽成為踐行孝道的契機。

 
佛弟子於重陽的實踐,始於對「孝道」的多維解讀。明代蓮池大師點明孝分為「世間孝」及「出世間孝」,並指出世間之孝,承歡侍彩以養親;出世間之孝,勸親齋戒念佛,永別六道以離苦。此說呼應印光法師多次提及「克盡人道,方可趨向(佛道)」的教導,強調孝養父母為修行根基。因此,佛弟子不僅應在重陽陪伴長輩登高遠眺,準備素糕菊茶,更應引導父母接觸佛法,如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將短暫的世間溫情,轉為永恆的解脫資糧。 
 
重陽的「登高」習俗,在佛弟子眼中亦是心性修煉的隱喻。桓景登高避瘟的傳說,恰似對治貪瞋癡三毒的精神象徵。而登山時步步安住當下,觀照呼吸與自然交融,則是「身登高山,心住淨土」的精神境界修行。此期間融入的茱萸佩囊、菊花供佛等傳統,則不再僅是為驅邪儀式,而是透過物象傳遞「戒定慧」的內涵——茱萸喻持戒清淨,菊花表智慧堅貞,重陽糕的「糕」與「高」同音,暗喻修行境界的提昇。 
 
重陽更深層的意義,在於佛弟子「迴向眾生」的菩薩心。據《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救母的典故,揭示孝道需與眾生福祉相連。佛弟子可於重陽參與寺廟的報恩法會、誦經祈福,將功德迴向累世父母與一切有情眾生。這種「無緣大慈」的實踐,正是《梵網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菩薩心。 
 
歸根究底,佛弟子的重陽修行,不在形式繁簡,而在能否於秋風颯沓、菊香氤氳中,覺照生命無常、眾生同體。當我們扶長輩步上山階時,每一步皆是感恩的修行,當我們為亡者誦經迴向時,每聲佛號皆是智慧的傳承。這份超越時間、空間的孝道,正如重陽的「九九」諧音「久久」,在無盡的菩薩道中,綿延不息。 
 
參考文獻 
1. 《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注) 
2. 《佛說盂蘭盆經》(鳩摩羅什譯本,CBETA電子佛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