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
文章
甚麼是「八正道法」?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所謂道,是指途徑或實踐方法。由於這八項實踐方法既不像苦行派的刻苦,又不像家居者的逸樂,而是順從着不苦不樂的中道而行,是正確無誤的,所以稱為八正道。

八正道的內容如下:
第一:正見
是指遠離一切不正確的見解,正確地了解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等真理。
第二:正思維
又稱正志。是在正見的指導下,如理而思維。一方面避免抱有不良的動機;另一方面更確立求解脫的志向。
第三:正語
說話的內容要符合佛理,誠實可靠。避免妄言、綺語、惡口和兩舌。
第四:正業
在行、住、坐、各方面都要合乎戒律,合乎道德。不要違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飲酒等戒條。

第五:正命
要過合乎佛教戒律、合乎社會法律的經濟生活。避免從事屠宰和售賣人口、武器、酒類、毒品等行業。
第六:正精進
又稱正方便。即有恆心地依着前面五項來修行,向着解脫生死輪迴的方向邁進。
第七:正念
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免生起邪念,並且要牢記佛陀的正法。
第八:正定
正確地修習禪定,以求精神集中,遠離雜亂的思想;進而心境平和,達到沒有煩惱的清淨境地。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不求聰明但求智慧
赤子之心即是人人與生俱有的清淨本性,想保有清純童真的赤子心,就必須在人事歷練中, 不求聰明,但求智慧──智是分別智,一切事、理,皆能分辨; 慧是平等慧,是人心最清淨、最完美的一念本性。

外有分別智,內有平等慧,智慧具足,就能分辨人事、體會真理。 因此學佛者要恆持清淨心,立大志,開啟本具的智慧。
圖片及資料來源:《心鏡.心境——愉悅的力量》釋證嚴法師

樹木為道場 風吹亦禪音 佛教中的聖樹與法緣
佛教不僅重視心靈修行,也極為珍視自然萬物。許多植物,在佛教經典和故事中,承載著深厚的象徵意義,或見證聖事,或比喻法理,或寄託修行者的智慧與願心。

無憂樹
無憂樹,又作阿輸柯樹、阿叔迦樹,屬豆科植物,枝幹亭亭直立,葉似槐樹,每年三月開花,滿樹紅花燦爛。

佛教經典中記載,摩耶夫人便是在無憂樹下誕下了釋迦牟尼佛。傳說中,摩耶夫人在夢中得感白象入胎,懷胎十月,途經藍毗尼園時,見無憂樹繁花盛放,伸手採摘花朵時,釋迦牟尼應時而生。無憂樹因此象徵聖潔與吉祥,成為佛教中極為重要的聖樹之一。

依蘭樹,又作依那拔羅樹,屬蓖麻類植物,種子可榨取蓖麻油。依蘭花色黃綠而臭,如腐屍之氣,且有毒性。然而,依蘭之臭遇到旃檀之香,即刻消散轉香。

佛典中以依蘭比喻煩惱,以旃檀比喻菩提:臭極能轉為香,惡性亦能因善緣而轉化。如《觀佛三昧海經》所說:「眾人皆聞牛頭栴檀上妙之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世間無絕對之惡,只待善緣引導,亦能歸於清淨。

鐵樹
鐵樹,又稱蘇鐵、鳳尾蕉,常綠喬木,羽狀複葉挺拔秀麗,原產熱帶地區。生長在溫帶的鐵樹極難開花,佛教中常以「鐵樹不開花」來比喻無心無作之妙用,斷除思慮分別。

禪宗有言:「鐵樹開花,世界香。」意指徹底放下執著分別之心,便能自然顯現本自具足的清淨智慧。鐵樹之花,亦象徵著難能可貴的悟境。

多羅樹
多羅樹,又稱高竦樹,屬於椰子科植物,多生於南亞沿海,高可達三十余米。佛陀時代,因比丘們以多羅樹皮縫鞋底,導致樹木大量枯死,佛陀遂制定了不得剝取樹皮的戒律。

佛經中常以「砍多羅樹頭」比喻斷除煩惱欲望,斬斷生死輪回之根。多羅樹不僅供給食物與飲料,更在戒律制定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成為僧團生活的一部分。

菩提樹
菩提樹,又名佛樹、覺樹、道樹、思維樹,是佛教中極為尊崇的聖樹,象徵著覺悟與成道。
關於菩提樹的植物種類,佛教界眾說紛紜。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在畢缽羅樹(近似印度榕樹)下成道。《修行本起經》中描繪菩提樹:「其地平正,四望清淨,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葉蓊鬱,天幡在樹頂。」
菩提樹枝葉繁茂,葉形光滑,花雖細小卻香氣襲人,成為無數修行者心中不滅的象徵。至今,菩提樹仍是全球佛弟子朝聖的重要聖物。
龍華樹
龍華樹,又作那伽樹、龍華菩提樹,生長於印度、孟加拉、安達曼群島等地,樹幹高聳如雲,葉片光滑,花色純白,香氣清雅。

傳說中,未來佛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佛。《增一阿含經》記載:「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
據說,釋迦牟尼佛涅盤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將降生人間,於龍華樹下開示佛法,廣度眾生。龍華樹因此不僅是未來佛成道之處,也承載著眾生對未來清淨國土的希望。
樹木亦道場
在佛教中,樹木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修行的見證者和啟示者。從無憂樹下的聖誕,到依蘭與旃檀的轉化,從鐵樹不開花的禪意,到多羅樹的生活戒律,再到菩提樹、龍華樹的覺悟象徵,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皆可觀法、體道。
當我們仰望一棵樹的生長、開花與凋謝,也許便能體會到佛法中關於無常、緣起、慈悲與智慧的深意。
圖片及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素遊泰國連鎖Vegan餐廳!正正Cup
到泰國,第一時間Google搜尋素食餐廳,彈出結果之中就被這間So Vegan吸引。因為有素食版泰式船麵!!女朋友晞喬好想好想食到其中一個菜式!更因為呢間餐廳原來就我酒店樓下於是即刻去食!

除餐牌上菜色,仲有「泰式幾餸飯」55泰銖(約港幣$13)有一個餸,就算三餸都75泰銖(約港幣$17)好平!不過我今次就揀「Mushroom Noodles (泰式船麵)」。船麵有陣陣藥材香味,加上入味的豆腐乾和通菜粒!簡直想立即encore多一碗,純素烤豬頸肉的醬汁非常惹味,口感外脆內軟!值得一試。

純素蟹肉餅(植物肉)。

純素烤豬頸肉(大豆類製品)、純素泰式雲吞麵等等!
下次再去泰國一定一定要再去食!「So Vegan」分店有多家,去到曼谷記得搜「So Vegan」就搵到啦!
作家:Elvis Chan 陳浩然

素食達人Elvis,出生至今吃素35年;3部食譜作者;電視節目主持:香港開電視《追素解決師》、VIU TV及TVB等節目客席主持。法國甜品廚師、素食廚師、創業家、Influencer、2023-2025亞洲素食展素食大使及2025全新著作《滋味由素開始》。

可否替寵物及動物進行皈依及超度
佛教「大慈大悲」的教義,要求人類慈悲對待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市民帶寵物去皈依或者超度死亡的寵物,均不應該片面從寵物的角度去看這件事,而應該由主人的角度去看待。

首先,佛法帶給人類智慧,主人認同佛教,因帶寵物皈依或者超度死亡的寵物,而自己也與佛教結下善緣,寵物未聞佛法,主人卻先得教益了。其次,超度死亡寵物或寵物皈依,是主人希望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帶給自己的寵物,這是一種善心,一種善念,培養人的善念需要依藉各種好的事情和因緣,換句話說,善心善念需以行動表現出來,而後便有機會得到長養及發展,便能惠及其他人或事。因此,寵物皈依是一種培養人類善心善念的事情和因緣。
佛教認為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人類與大自然中的種種生命共享生活的環境,我們應盡力保護環境與生態,愛護眾生的生命,才能夠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引導寵物向善,出於人的善念,常存善念,彼此亦會得到好的福報。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怎樣念佛口不幹且心平氣和?
長期念佛總覺得口幹、氣力不足,怎樣念佛口不幹且心平氣和、法喜充滿?誠心誠意的念就有感應。我們在講席中常說:念佛的人,念佛不是口念,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樣。

佛在什麼地方?《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要明瞭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明瞭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訓,依教奉行,真正落實在自己思想言行之中,這一句佛號就靈了,你就能得到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冤親債主對你也就不得其便。更何況!我們將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代他們求往生淨土,這個冤結就化解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與人結怨,這樣你心地才能得清淨。所以學佛,特別是學阿彌陀佛,《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來念佛,這是非常重要,你自然能得法喜充滿。
資料來源: 淨空老法師專集

淨土與襌
是一種古老而著名的佛教修行法門。淨土指的是一個純淨的境界,是一個人們可以達到的極樂世界。襌則是一種特殊的修行衣物,代表著對佛法的尊崇與奉行。

淨土與襌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過念佛、持誦佛號或佛經等方法,專注於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超脫輪迴的目標。修行者相信,通過不斷念佛和修持,可以得到佛陀的加持和保佑,最終在死後達到純淨的淨土。 這種修行法門在佛教中廣為流傳,被許多人視為一條直達極樂世界的捷徑。淨土與襌的精神價值在於通過修持佛法,追求解脫和幸福,同時也體現了對佛教教義的尊重和傳承。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佛弟子如何過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秋陽灑落佛寺簷角,重陽節在傳統登高、賞菊的民俗底色中,更因佛教「孝親報恩」的精神而煥發深邃意義。這一源於《易經》「陽數相重」的節日,自古承載避災延壽的祈願,如《荊楚歲時記》載古人佩茱萸(被稱為「辟邪翁」)、飲菊酒以祛疫。而佛教則以「上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和三寶恩)的智慧,將世間敬老之情昇華為出世間的慈悲修行,使重陽成為踐行孝道的契機。

佛弟子於重陽的實踐,始於對「孝道」的多維解讀。明代蓮池大師點明孝分為「世間孝」及「出世間孝」,並指出世間之孝,承歡侍彩以養親;出世間之孝,勸親齋戒念佛,永別六道以離苦。此說呼應印光法師多次提及「克盡人道,方可趨向(佛道)」的教導,強調孝養父母為修行根基。因此,佛弟子不僅應在重陽陪伴長輩登高遠眺,準備素糕菊茶,更應引導父母接觸佛法,如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將短暫的世間溫情,轉為永恆的解脫資糧。
重陽的「登高」習俗,在佛弟子眼中亦是心性修煉的隱喻。桓景登高避瘟的傳說,恰似對治貪瞋癡三毒的精神象徵。而登山時步步安住當下,觀照呼吸與自然交融,則是「身登高山,心住淨土」的精神境界修行。此期間融入的茱萸佩囊、菊花供佛等傳統,則不再僅是為驅邪儀式,而是透過物象傳遞「戒定慧」的內涵——茱萸喻持戒清淨,菊花表智慧堅貞,重陽糕的「糕」與「高」同音,暗喻修行境界的提昇。
重陽更深層的意義,在於佛弟子「迴向眾生」的菩薩心。據《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救母的典故,揭示孝道需與眾生福祉相連。佛弟子可於重陽參與寺廟的報恩法會、誦經祈福,將功德迴向累世父母與一切有情眾生。這種「無緣大慈」的實踐,正是《梵網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菩薩心。
歸根究底,佛弟子的重陽修行,不在形式繁簡,而在能否於秋風颯沓、菊香氤氳中,覺照生命無常、眾生同體。當我們扶長輩步上山階時,每一步皆是感恩的修行,當我們為亡者誦經迴向時,每聲佛號皆是智慧的傳承。這份超越時間、空間的孝道,正如重陽的「九九」諧音「久久」,在無盡的菩薩道中,綿延不息。
參考文獻
1. 《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注)
2. 《佛說盂蘭盆經》(鳩摩羅什譯本,CBETA電子佛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