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
文章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在王舍城時,告誡提婆達多說:「你不要對如來起禍害之心,這樣是自取損失,會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們說:「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對於如來您,經常生起惡心,世尊您卻長久地對他慈心憐憫,柔和地與他談話。」
佛說:「不但是今天這樣,過去也一樣。那時候,迦屍國的波羅柰城,有一個大龍王,名字叫瞻卜。他總是在適當的時候下雨,使莊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兩天,他變化成人的樣子,受持五戒,並且佈施財物,聽聞佛法。
「當時從南天竺國來了個咒師,豎起箭持誦咒語,取走了瞻卜龍王。當時天神告訴迦屍國王說:『有個咒師把瞻卜龍王帶走了。』迦尸國王立即派出軍隊追趕咒師。那個婆羅門就又念咒,使得國王的軍隊都不能移動。迦尸國王拿出很多錢財給咒師,才贖回了龍王。
「婆羅門咒師第二次又來用咒要劫取龍王,龍王的眷屬們見狀便興雲降雨,雷電霹靂大作,想殺了婆羅門。龍王慈心對眾龍說:『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勸慰他讓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師又來了,眾龍等想即刻殺了他,龍王就遮擋保護咒師,不讓眷屬殺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當時的龍王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咒師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我作龍王的時候尚且能發慈心,多次救濟他,何況今天,怎會不慈心對他?」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護生 實為愛護我們自己的心
在豐子愷的《護生畫集》第一冊序言中,思想家馬一浮先生寫道:「護生者,護心也。」豐子愷說,「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這是護生的主要目的。故曰護生者,護心也。」
我們所要愛護的,其實不是禽、獸、魚、蟲的本身,那是小節;其本質是愛護自己的心,這是大節。護生,是為了護心一一這是豐子愷承諾弘一大師,並以半生心血持續創作護生畫的真正目的。 面對他人的質疑,豐子愷曾多次解釋,殘殺動物的舉動,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而將此心移用於同類的人。至於對植物呢,非不得已,非必要,亦不可傷害。例如散步園中,看見花草隨手摘取以為好玩之類。故護生實在是為人生,不是為動植物,普勸世間讀《護生畫集》者,切勿拘泥字面。
古人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實,仔細想來,對於天地萬物的這份善意,最終成全的其實也是我們自身。
吃素也是放生
佛教宣導素食,勸告世人勿造殺業,同時增長自身的慈悲心,培植世間所需的福報和出世間的解脫資糧。我們都知道細水長流和滴水穿石的道理,相比生活中的隨緣護生和科學指導下的放生,吃素是更方便、更長久的好辦法。可以從每週吃一天素開始,對身體有利無害,逐漸適應後可以增加到每逢十齋日吃素,每月就有十天。
《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中記載,「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農曆),「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逢十齋日除了誦《地藏經》外,同樣也適宜念佛、吃素、行善……。夢參老和尚曾說,「用七天的功夫打七,累得不得了,那七天很精進,就想著過完了得好好休息休息,這樣的修行是一曝十寒」。戒殺茹素也是這樣,如果想著明天開始有連續三天的齋日,今天就多吃一點葷腥,或是一「熬」過齋日就加倍「補」回來,既失去了持齋茹素護心護生的初衷,也人為造成了暴飲暴食,不於身心健康。
放生的智慧
當然,真正的慈悲放生必有殊勝功德,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弘一大師也明確開示過放生後的延壽、愈病、免難、得子、往生西方等福報事例,他說,「惟願諸君自今以後,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
不論民俗還是佛教都有放生的傳統。放生是慈悲,但佛教說「悲智雙運」,做善事時,智慧也必不可少。在放生時,請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第—:確認放生的物種是否符合相關法例,確認放生物種的習性,選擇正確的放生地點;
第二:隨緣採買,不在固定地點放生,避免再次被人輕易捕捉;
第三:不貪量,不以放生的金額高低或物種的奇特為標準,慈悲至上,心誠為要;
第四:選擇人少、適合物類生存的地點,不影響當地生態和居民生活;
第五:運輸過程可能使放生物命受傷甚至死亡,盡可能避免長距離運輸,放生過程宜簡單迅速。
圖片及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社交媒體上,總會呈現美好的事物,不斷展示著「你必須擁有」的美好生活;每個唯美的畫面似乎都在暗示: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追逐,以致於讓人容易產生羨慕而又焦慮的情緒。但其實這背後,正藏著《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古老解藥。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悟道時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偈語不是要人捨棄所有,而是教我們看破「擁有」的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一切物欲、一切事物不執著、不留戀,才能生出清淨心、菩提心。
「生其心」的積極性,體現在將消費轉化為覺知訓練。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常年穿黑色高領衫,卻打造出改變世界的高科技產品。真正的無住生心,不是拒絕物質,而是像耍太極般,在「需要」與「想要」間保持靈動的覺知。
將「正念消費」化為日常儀式,下次購物時,不妨試著觀察慾望升起的生理反應。購物前,先將商品放入虛擬購物籃,三天後若仍心心念念,再去結帳。這不是壓抑慾望,而是給覺性發芽的時間,便往往會發現多數衝動如朝露消散。
當我們學會在物質洪流中保持覺知的錨點,每個打開購物網站的瞬間,都能成為照見本心的禪堂。在娑婆中「心無所住」,也就不會輕易受到物欲、利益、得失、是非的影響,而迷失自己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隨喜微笑」- 佛教「喜無量心」的修習
「隨喜」的意思就是見到別人身心開朗,生活愉快,事事如意時,亦會感受到別人的歡樂,而心生歡喜。開心的事若發生在自已親朋好友身上,我們一定會高興,但若是發生在與自己毫不相干或自己討厭的人身上,要生起隨喜心,則是十分困難了;這是因為我們都有「嫉妒心」,而修習「隨喜心」就是對治「嫉妒」的靈藥。
學習隨喜,最好的榜樣就是「佛陀的微笑」, 最好的修習方法,就是每天起床洗面時,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而習慣對每一個自己見到的人或遇到的境遇微笑,就是隨喜心的圓滿,生活也會因而變得圓滿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重濕氣」點算好?
中醫認為「濕氣重」的常見成因及與環境飲食的關聯,尤其是素食者,一般而言,素食者多數吃蔬果為主,當然也有豆腐類的蛋白質食物,但都是蔬果寒冷食物,容易產生濕氣過重病症,濕氣重的成因,主要分為外濕與內濕兩大類。外濕是指環境潮濕,如梅雨季節、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濕氣透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內濕則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代謝不暢,導致濕氣滯留體內。飲食習慣方面,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暴飲暴食等均損害脾胃,削弱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加重濕氣。
不同類型濕氣的具體症狀
中醫將濕氣分為幾種常見類型,每種對應不同症狀:
第一:脾虛濕困: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症狀包括四肢沉重、疲倦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滑或緩。
第二:寒濕中阻:寒邪與濕氣合併,阻滯脾胃。表現為怕冷肢冷、腹部冷痛、腹瀉清稀、舌苔白膩,脈沉緩[1]。
第三:濕熱內阻:濕氣夾帶熱邪,體內濕熱蘊結。症狀有口苦口黏、胸悶煩躁、小便短赤、大便黏膩難解、舌苔黃膩,脈滑數。
了解濕氣類型,有助對症下藥,調理體質。
夏季暑熱的體內積熱來源
夏季暑熱不僅因天氣炎熱,體內積熱多因飲食不節制(過食辛辣燥熱食物)、熬夜、情志不暢導致氣滯化火,以及體能過度消耗引發陰虛火旺。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暑熱即陽氣過盛、陰液不足,需用清熱藥物調理。
長時間待冷氣房對體內濕氣與暑氣的影響
長時間吹冷氣易受寒邪侵襲,特別是氣虛、陽虛體質者會出現手腳冰冷、疲倦乏力、水腫等「冷氣病」症狀。冷氣使毛孔閉合,濕氣難排出,體內濕熱難平衡,濕氣積聚反而加重。建議適當保暖頸部(大椎穴)、肚臍(神闕穴)、膝蓋以下(足三里穴。
祛濕藥材與方劑 中醫祛濕藥材依濕氣性質選用:
(一)脾虛濕困用黨參、白朮、茯苓、薏仁等健脾益氣藥材。
(二)寒濕中阻用乾薑、蒼朮、厚朴等溫陽燥濕藥。
(三)濕熱內蘊用黃連、黃芩、苦參等清熱燥濕藥。
四神湯(茯苓、芡實、蓮子、淮山)性平和,適合脾虛濕困體質者。非所有人適用,孕婦及體虛者需遵醫囑。
針灸與穴位按摩助舒緩
中醫會選擇陰陵泉穴(健脾祛濕)、足三里穴(健脾益氣)等穴位按摩,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濕氣阻滯引起的疲倦和食慾不振。
刮痧消暑療法
刮痧通過皮膚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散熱,幫助排出體內暑熱與濕氣。適合輕度中暑、陰暑體質者。禁忌包括孕婦、經期女性、皮膚有傷口、嚴重慢性病患者及體虛者。
夏季飲食搭配與避免食材
夏季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苦瓜、西瓜、綠豆、荷葉、冬瓜、薏仁、赤小豆、蓮藕等清熱利濕食物。忌油膩、煎炸、生冷、甜食、海鮮、菇菌類及過量冷飲,因這些易損傷脾胃,促使濕氣積聚。
食療推薦
常見消暑祛濕茶飲有冬瓜茶、綠豆湯、玉米鬚茶、陳皮茯苓茶、薏米紅豆茶等,均有清熱解暑、利水排濕功效。冬瓜薏米湯、荷葉冬瓜湯、燈芯草冬瓜湯等湯水適合夏季飲用,健脾祛濕兼清暑。
夏季運動養生原則
夏季運動應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高溫時段,選擇早晚氣溫較低時段,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避免過度出汗加重濕熱。運動後及時補充水分,保持陰陽平衡,且不可立即沖冷水浴。
冷飲消暑的中醫觀點
中醫不建議過量飲用冷飲,因寒涼之物會損傷脾胃,降低消化功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引起手腳冰冷、疲倦等症狀。脾胃虛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經期女性應慎飲。適量飲用清熱解暑的草本茶飲如菊花茶、薄荷茶、綠豆湯更為合適。
夏天吃薑祛濕的適用性
薑性辛溫,能溫陽散寒,適合陽虛、寒濕體質者用以祛濕,溫暖脾胃,增強免疫力。熱性體質或濕熱體質者不宜多用,以免火氣過旺。建議早上飲用薑茶或食用薑類藥膳,如生薑紅糖水、薑棗茶等。
拔罐能去除體內濕氣
拔罐主要通過負壓牽引皮膚,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對風寒濕痹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療效,但不能徹底去除體內濕氣。濕氣重首重內治,通過中藥調理脾胃為主。過度頻繁拔罐可能導致皮膚損傷、水泡、感染,甚至耗氣傷津,虛弱體質者應慎用。十四、小朋友祛濕消暑的必要性與年齡小朋友體質較弱,夏季濕熱易困身,出現疲倦、消化不良、濕疹等症狀。一般建議從1歲開啟,在在潮濕炎熱季節,出現疲倦,消化不良等狀況後開始注意祛濕消暑。
小朋友祛濕消暑注意事項及飲食推介
小朋友忌食煎炸油膩、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過多冷飲冰品,以免損傷脾胃。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選擇冬瓜、荷葉、西瓜、赤小豆等溫和利濕食材。鼓勵午睡,保持充足休息。
如需個別體質診斷與調理,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作者:關証顥註冊中醫
於香港大學取得中醫全科學士學位。
關醫師相信結合現代科研數據、人工智能分析與傳統中醫智慧,能為患者提供最精準的診療方案。他注重尋找科學實證支持傳統理論,結合循證醫學原則與中醫辨證施治,為患者達到最佳治療成效。關醫師堅持以數據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透過系統性評估臨床研究結果,確保治療方案既有傳統智慧,亦符合現代醫學標準。

「用智化苦 轉危為機」-佛教「悲無量心」的修習
人生難免會有苦惱,會經歷心苦、身苦和五蘊熾盛苦,誦讀心經的經文,令我最受用的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遇到苦果時,最普遍的就是求神拜佛,希望佛菩薩打救;修褔報當然重要,但是 《心經》帶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智慧的增長,才是解決苦惱的靈丸妙藥。
從前我對苦痛和煩惱的處理格言是「積極面對」,但心經給我的啟示是「用智化苦,轉危為機」。要真正的處理苦惱,是要得到「慧」的解脫, 《金剛經》說:『…我昔為歌利王割截,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藉著對人空法空的了解,心苦、身苦和五蘊熾盛苦等苦惱,是可以解決的。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食素---酸鹼值
對於主張食素的人,一定會找很多理由去支持自己的睇法。同樣,喜歡食肉的人, 也會嘗試找不同的論點去支持自己的食物選好。 這一次我們嘗試去從食物的酸鹼度,去觀察對身體的平衡狀態。
首先,這裏講的「酸鹼度」並非是指食物本身存在的絕對酸鹼值(pH value)是什麼。它是指這些食物經過正常人體吸收後,在身體環境內造成的酸鹼值偏向。根據現代科學的證據顯示,身體保持相對偏驗鹼性更有利於健康。
第一: 維持酸鹼平衡有利於細胞健康
人體內部需要維持適度的酸鹼平衡(pH值在7.35-7.45之間),細胞才能正常運作。如果酸性過強,會損害細胞結構和功能。
第二:預防疾病發生
酸性過高容易導致炎症反應,增加疾病發生的風險,如骨質疏鬆、腎結石、心腦血管疾病等。而保持偏鹼性有助於預防這些疾病。
第三:促進代謝和排毒
適度的鹼性環境有利於身體代謝過程,幫助排出各種代謝毒素,維持機體清潔。
第四:穩定內分泌功能
酸鹼平衡直接影響內分泌系統的穩定性,影響荷爾蒙分泌,進而影響身體各項功能。
第五: 增強免疫功能
鹼性環境能夠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抵禦疾病的能力。
所以,醫學界建議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多攝入植物性鹼性食物,來維護身體的最佳酸鹼平衡,從而促進整體健康。當然,仍需要結合個人具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和個性化調理。 對於小朋友而言,有哪些食物是屬於以上講的酸性本質呢?常見的酸性食物和飲料包括:
1.糖類產品: 糖果、巧克力、甜點、蛋糕等
2.乳製品:牛奶、酸奶、奶酪等
3.肉類和蛋類:肉類、魚類、蛋類等動物性蛋白質
4.穀物類:麵包、麥片、餅乾等
5.水果類:柑橘類水果如橙、檸檬、葡萄柚等
6.飲料類:汽水、果汁、咖啡、可樂
總論:
這些食物和飲料,孩子們便最喜歡,但是長期大量食用會造成體內酸性過高。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需要適度控制。家長可以適當限制孩子食用這些酸性食品,多鼓勵他們多吃一些鹼性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豆類等。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的口味偏好,又能保證身體健康。 我們並不要求所有人都要食全素才算是「健康」。但是,從酸鹼度來說,如果進食多一點素食類時,其實身體將會比較鹼性,從維持健康的角度是一個好的方向。
作者:張傑兒科專科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除了日常診症之外,還喜歡透過文字帶出不同的健康訊息。對於健康素食,他也有個人的見解。希望以西醫的角度,與大家分享素食的觀點。

從歷史上認識佛陀
佛陀,梵語 Buddha 的音譯,略稱「佛」,含廣狹兩義;廣義指「覺者」, 即是能如實地了達宇宙人生真理,而智慧德行俱臻於究竟圓滿的人;狹義則尊稱在歷史上出現的「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牟尼’即聖人)。釋尊的生卒年代說法不一, 根據近代學者考証結果約於西元前560年-480年左右,1950年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一屆大會」通過統一佛教紀元以西元1950年為佛曆 2494年計算,即佛滅年代為西元前544年。
若用「眾聖點記」的說法,入滅年代為西元前 486年。佛陀是歷史上的人物,他的歷史足跡,遍佈現在的尼泊爾和印度。佛陀的本姓是喬答摩(瞿曇),名悉達多,是釋迦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佛陀在人間出生,生於藍毗尼園,現今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Terai)的一個專區(這裏是根據對遺跡的考古分析,被認定為佛陀的誕生地)。生母早亡,16歲娶耶輸陀羅為妃,並生一子羅睺羅。29歲出家修行,35歲成道,尊稱為「佛陀」,之後創立「佛教」,說法45年後入「涅槃」。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