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熱搜

淨薈【茶禪】
【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展覽
佛教愍生講堂 法器入門班
普光明寺 觀音池興建籌募經費

精選
 文章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護生 實為愛護我們自己的心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隨喜微笑」- 佛教「喜無量心」的修習
「重濕氣」點算好?
「用智化苦 轉危為機」-佛教「悲無量心」的修習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食素---酸鹼值
從歷史上認識佛陀
佛學文章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在王舍城時,告誡提婆達多說:「你不要對如來起禍害之心,這樣是自取損失,會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們說:「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對於如來您,經常生起惡心,世尊您卻長久地對他慈心憐憫,柔和地與他談話。」

佛說:「不但是今天這樣,過去也一樣。那時候,迦屍國的波羅柰城,有一個大龍王,名字叫瞻卜。他總是在適當的時候下雨,使莊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兩天,他變化成人的樣子,受持五戒,並且佈施財物,聽聞佛法。

「當時從南天竺國來了個咒師,豎起箭持誦咒語,取走了瞻卜龍王。當時天神告訴迦屍國王說:『有個咒師把瞻卜龍王帶走了。』迦尸國王立即派出軍隊追趕咒師。那個婆羅門就又念咒,使得國王的軍隊都不能移動。迦尸國王拿出很多錢財給咒師,才贖回了龍王。

「婆羅門咒師第二次又來用咒要劫取龍王,龍王的眷屬們見狀便興雲降雨,雷電霹靂大作,想殺了婆羅門。龍王慈心對眾龍說:『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勸慰他讓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師又來了,眾龍等想即刻殺了他,龍王就遮擋保護咒師,不讓眷屬殺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當時的龍王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咒師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我作龍王的時候尚且能發慈心,多次救濟他,何況今天,怎會不慈心對他?」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更多

佛友
 熱話

查看更多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