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弟子如何过重阳?

佛弟子如何过重阳?

2025年10月23日

农历九月初九,秋阳洒落佛寺檐角,重阳节在传统登高、赏菊的民俗底色中,更因佛教「孝亲报恩」的精神而焕发深邃意义。这一源于《易经》「阳数相重」的节日,自古承载避灾延寿的祈愿,如《荆楚岁时记》载古人佩茱萸(被称为「辟邪翁」)、饮菊酒以祛疫。而佛教则以「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和三宝恩)的智慧,将世间敬老之情升华为出世间的慈悲修行,使重阳成为践行孝道的契机。 
 


 

佛弟子于重阳的实践,始于对「孝道」的多维解读。明代莲池大师点明孝分为「世间孝」及「出世间孝」,并指出世间之孝,承欢侍彩以养亲;出世间之孝,劝亲斋戒念佛,永别六道以离苦。此说呼应印光法师多次提及「克尽人道,方可趋向(佛道)」的教导,强调孝养父母为修行根基。因此,佛弟子不仅应在重阳陪伴长辈登高远眺,准备素糕菊茶,更应引导父母接触佛法,如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将短暂的世间温情,转为永恒的解脱资粮。 
 
重阳的「登高」习俗,在佛弟子眼中亦是心性修炼的隐喻。桓景登高避瘟的传说,恰似对治贪瞋痴三毒的精神象征。而登山时步步安住当下,观照呼吸与自然交融,则是「身登高山,心住净土」的精神境界修行。此期间融入的茱萸佩囊、菊花供佛等传统,则不再仅是为驱邪仪式,而是透过物象传递「戒定慧」的内涵——茱萸喻持戒清净,菊花表智慧坚贞,重阳糕的「糕」与「高」同音,暗喻修行境界的提升。 
 
重阳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佛弟子「回向众生」的菩萨心。据《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救母的典故,揭示孝道需与众生福祉相连。佛弟子可于重阳参与寺庙的报恩法会、诵经祈福,将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与一切有情众生。这种「无缘大慈」的实践,正是《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菩萨心。 
 
归根究底,佛弟子的重阳修行,不在形式繁简,而在能否于秋风飒沓、菊香氤氲中,觉照生命无常、众生同体。当我们扶长辈步上山阶时,每一步皆是感恩的修行,当我们为亡者诵经回向时,每声佛号皆是智慧的传承。这份超越时间、空间的孝道,正如重阳的「九九」谐音「久久」,在无尽的菩萨道中,绵延不息。 
 
参考文献 
1. 《荆楚岁时记》(隋·杜公瞻注) 
2. 《佛说盂兰盆经》(鸠摩罗什译本,CBETA电子佛典)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