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3. 佛教故事
印祖講故事|牛皮鼓

印祖講故事|牛皮鼓

唐北台後黑山寺僧法愛,充監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廣置南原之田,遺厥徒明誨。愛死,即生其家為牛,力能獨耕,僅三十年。牛老且病,莊頭欲以牛從他易油。是夕,明誨夢亡師泣曰,我用僧物,為汝置田,今為牛,既老且羸,願剝我皮作鼓,書我名字於鼓上,凡禮誦當擊之,我苦庶有脫日矣。不然,南原之阜,變為滄瀛,未應脫免耳。言訖,舉身自撲。誨覺,方夜半,鳴鐘集眾,具宣其事。明日,莊頭報老牛觸樹死。誨依其言,剝皮作鼓,書名於上。即賣南原之田,得價若干,五台飯僧。誨複盡傾衣缽,為亡師禮懺。後送其鼓于五臺山文殊殿,年久鼓壞,寺主以他鼓易之,訛傳以為人皮鼓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白話文:

唐代,五臺山北台頂後的黑山寺有一僧人名叫法愛,擔任監院二十年,虧空常住錢財,私自置辦田產,傳給徒弟明誨。法愛死後,投生到一戶農家做牛,力大無窮,能獨自耕作。三十年後,牛老邁多病,主人想用它和人換油。
一天晚上,明誨夢見死去的師父哭著對他說:「我盜用常住財物,為你置辦產業,死後投生為牛。如今我老弱病殘,你剝下我的皮作一面鼓,寫上我的名字,在禮拜課誦的時候擊打,這樣能消除我的業障,而我的苦難,才會有出頭的一天;否則就算滄海桑田,我都不得超升。」說完,一頭撞死。


明誨嚇得從床上蹦起,卻只見夜黑沉沉,萬籟俱寂。驚魂未定的他立刻鳴鐘集眾,向大家宣佈這件事。第二天,就有人來報,說老牛在樹上撞死了。明誨依師父的要求,剝下牛皮製作成鼓,把他的名字寫在鼓上,又變賣田地,所得錢財送去齋僧,自己更傾囊而出,為死去的師父設供養懺悔。後來這只鼓被送到五台山文殊殿。時間長了,鼓漸漸損壞,寺院又更換新鼓,而百姓謠傳居然說成是人皮鼓。(翻譯參考《印光大師永懷錄》)
 
這個人皮鼓其實是牛皮鼓。這則出自《清涼山誌》的公案,告訴我們:因果昭彰,絲毫不爽。我們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有因果的,臨命終時,就會被善惡業力中最重的力量牽引去輪迴。
所以,一個修行人必須慎因明果,如履薄冰,時刻自省,善護身口意業。(大安法師)
 
資料來源:江西廬山東林寺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靜坐,出去化緣的弟子先後回到了精舍,他們一個個神態安詳,精神抖擻。回來的弟子在水池邊洗去身上的塵土後,到精舍等待佛陀開示。


佛陀結金剛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來之後,慈祥地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馬在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後,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據主人揚起的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思,自行變換速度和方位。這種能夠明察秋毫的馬被人們視為第一等良馬。第二種馬雖然不能根據馬鞭影猜測出主人的意圖,但是可以在馬鞭抽到馬尾時會意,然後賓士飛躍,反映雖然不及第一種馬靈活,但是也很靈敏、矯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馬。第三種馬不論主人怎麼鞭打它,都不能會意主人的意思,反應遲鈍,直到主人忍無可忍,開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後順著主人的命令賓士,這種馬是後知後覺的庸馬。第四種馬比前一種反應還要遲鈍,甚至有點冥頑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的駑馬。」


講到這裏,佛陀突然停了下來,溫和地看著精舍裏的弟子們,發現弟子都在聚精會神地聽,於是又微笑著繼續說:「這四種馬其實就是四種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這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後才追悔莫及。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變化,能夠及時醒悟,並及時鞭策自己,絲毫不敢懈怠。這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第三種人要比前兩種人遲鈍,當他們看到自己身邊的人經歷死亡的煎熬、肉身破滅,目睹骨肉分離的痛苦,經歷顛沛困頓的人生,才開始恐怖驚懼,善待生命。這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第四種人最愚鈍,只有當自己被病魔糾纏,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這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聽了佛陀的開示,弟子們早已開悟,於是各個閉目冥想,自醒自身。
只有心改變了,態度才會改變;而態度改變了,人的習慣也會隨之改變;習慣改變了,性格自然也會隨之改變,當態度、習慣、性格都發生了改變之後,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故事來源:《雜阿含經》

資料來源:五台山佛教

富人仙歎善心救人的故事

富人仙歎善心救人的故事

人生的追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調和兼顧,生命才能踏實、圓滿。錢財能讓我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但也可能變成災難、痛苦的根源。此外,世間萬物有生有滅,錢財總會用盡,或因命終而失去,五欲之樂,總有失去的一天。明白這些道理,讓自己紛亂的心安定下來,就是真正的安樂,這是精神生活的圓滿。

仙歎救人

從前有個富人,名叫「仙歎」。他的財富、家產多得無窮無盡,誰也說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錢。後來,他信了佛教,覺得世上的一切都是變化不定的,連自己的生命和財產也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說不定甚麼時候就會失去。他想:「只有多做些好事,積點功德才是真正有好處的。」於是他馬上發出告示說:「如有人缺乏資財,請速來取,數量不限。」告示貼出去幾個月了,由於當時政通人和,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誰也不需要他的錢。仙歎又想出一個辦法:「看來大家並不需要錢,可誰也免不了有個頭疼腦熱,還是在市上買些藥給百姓治病為上策。」他四處採購,弄來了各種名貴藥材,每天在市上免費供應病人。他的善心得到了大家的稱讚,沒有多長時間,名聲傳遍了遠近四方。東西南北各地病人都慕名前來治療。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他的財產漸漸地用盡了。但他仍然為病人採藥、找藥。有一天,在離家一百多裏的採藥路上,見到幾輛牛車,車上都是患有各種疾病的人。他忍不住問:「你們到哪兒去呀?」「我們是去仙歎那裏請他救命的。」仙歎立即反身同他們回去,找到國王,向他借了五百兩黃金,買了許多藥給這些人治病。經過仙歎的精心醫治、護理,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歎卻欠了大量的債務,過著窘迫的日子。當時,常有一些商人為了賺錢,結伴下海去撈海底珍寶。仙歎也想碰碰運氣,就跟著一夥商人出海探寶去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幹了許久,得了不少寶物,興高采烈地返回故鄉。一路上交通極為不便,天氣乾旱,每個人經過長途跋涉,乾渴難忍。仙歎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口水井,幾步奔過去開懷暢飲起來。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歎採集的海中寶物裏有一顆光燦奪目的大珍珠,屬世上稀有的寶貝,他們心裏早都又羡慕又嫉妒,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仙歎在井邊彎腰喝水時,眾人一看,見是個天賜良機,齊擁上去,將仙歎推到井底。但是,事與願違,他們盤算錯了。由於仙歎做了那麼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動了神仙。天神在這危險的時刻在井下接住了他,使他安然無恙,連皮都沒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國後見到國王,國王問:「你們都回來了,那仙歎到哪兒去了?」他們裝做甚麼都不知道的樣子,對國王說:「大王,我們實在不知道。自從我們離開這個國家,他一個人就與我們大家分手了,不知他去了哪裏。」國王不相信,又問:「說實話,是不是你們把他害死了?」商人們趕忙否認:「不,不,絕沒有這樣的事。」

卻說仙歎被天神托住後,發現井壁上有一個洞,正好能容他鑽過去。他順著洞走,不一會就見到了亮光,從另一個洞口中走出了水井。又經過七天的跋涉,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國王見到他,問他:「別人都滿載而歸,你下海採寶怎麼卻兩手空空地回來了?」仙歎含糊地說:「我沒有發現任何寶物,只得空手而歸。」國王聽了這些話,起了疑心,沉思著:「這當中必有緣故。」隨即命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來,呵斥道:「仙歎已經活著回來了。你們必須從實招來,才有活路,否則只有一死。」這些商人嚇壞了,老老實實地招了供。國王聽說他們在路途上謀害仙歎,十分生氣,下令把他們統統押進監獄,要給他們定罪。

仙歎聞訊後焦慮萬分,急馳宮門,叩頭請罪。國王說:「你何罪之有?他們的罪行已定,是不可改變的。」仙歎再三請求道:「請國王陛下無論如何原諒他們的愚昧無知吧!」經仙歎再三請求,國王答應了他,赦免了這些商人的罪過,命令他們歸還從仙歎那裏奪走的錢財寶物。商人們感激涕零,都揀出自己最好的寶物送給仙歎,但仙歎只取了其中的一半。那些商人一看,又懇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們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們大家,這些小意思請您一定收下。」最後仙歎只好收下那些寶物。他用這些錢還清了欠國王的債務,又施捨給老百姓大量財物,全國上下和睦相處,國富民強,鄰國皆交口稱讚,無不佩服仙歎的崇高道德。

相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說人喜嗔喻

說人喜嗔喻

《百喻經》記載過去有個人,和很多人共坐屋中,一起讚歎某人的德行極好,僅有兩個缺點:容易嗔怒、做事冒失。此時這個人正好路過門外,聽見說他缺點的這句話,心中就生起憤怒,闖入屋中抓住說他不好的人,動手便打。

旁人就問了:「你為何打他?」

那人說:「我甚麼時候嗔怒又冒失了?這個人誣陷我,我便打他!」

旁人笑道:「你的易嗔與冒失現在不就顯現了,你還不承認麼?」一位德行優良之人,尚且會有不經意的冒失嗔怒時候,更何況我們更加普通的大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嗔火的燃燒非常輕易,且嗔怒狀態下的我們往往放大了自身的情緒,卻忽略了周遭其他的東西。嗔怒乍起,障礙其心,我們需要時時審視自己的心緒變化,加以調伏,才能不被其所制,以獲自在身心。
 
圖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拘那羅王子的不幸

拘那羅王子的不幸

從古至今,在印度被認為最賢能的國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羅,長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畫,面如滿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歡親近他。當時,王宮裏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羅稀多,她對王子一見鍾情,常常找機會親近王子。有一天,王妃低舍羅稀多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就如癡如呆地將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訴了拘那羅王子,並且希望王子能夠接受她的愛。可是素來信奉佛法的拘那羅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親是一樣的。雖然她的年紀還輕,但識事懂理的王子,絕不會做出顛倒倫理的事來。所以,當美麗的王妃對他表示愛意的時候,王子根本無動於心。他不但沒有接受她的愛情,反而好言地勸告她,不該有這樣想法。然而癡情的王妃得不到願望,也就惱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顧一切,指使惡人把拘那羅王子的雙眼挖掉,然後殺死。


 
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覺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為人又是那麼親切友愛,為甚麼會得到這樣不幸的果報?因此,大家都來請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的地方,有一個獵師,專以打獵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獵,發現在一個窟洞裏,住有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都要在洞口獵取一隻花鹿帶回家。先挖掉鹿的眼晴,然後殺死。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批可憐的花鹿,統統被打盡了。由於以上這種殺生的因緣,他生生世世都遭受挖眼珠,又被殺死的果報。今日的拘那羅王子,就是當初的獵師。」

拘那羅王子的另一段機緣

尊者說到這裏,大家又疑惑地問道:「既然是這麼可惡的獵師,為甚麼又能生於貴人家中做王子呢?請尊者慈悲,為我們解說。」
 
「這並不奇怪。那是因為他在另外一次的機緣中做了一件大好事。當迦羅迦孫佛滅度以後,有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敬奉三寶,請人雕刻如來的尊像,並且建造一座寶塔供養,可是到後來,有一位不信奉三寶的昏君卻毀壞了莊嚴的佛像。當時國內有一位雕刻匠,對於國王的無道,非常悲湣,因此發了大願,又把莊嚴的佛像修好。這個雕刻匠就是拘那羅王子的前生,由於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於王家,可是殺緣未盡,仍然要遭受果報。」

尊者的法語增進了大家對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會感受如是果,這就是自作自受,誰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年少沙門為何注視王后

年少沙門為何注視王后

從前阿育王每天施飯給千名阿羅漢。後來有個年輕的沙門,跟一千僧人一起進宮。這位年輕沙門坐下後,上下打量國王的宮殿,又盯著王后看個不停。國王有些惱怒。飯後,眾僧各自回去。國王留下三位上座高僧,問道:「這個年輕人從甚麼地方來?姓甚麼、叫甚麼?拜誰為師?如果他不是沙門,為何帶他進宮來,又為甚麼目不轉睛地看王后?」


高僧回答:「這個沙門從天竺來,師名某某,他姓某、名某,智慧聰明,通達佛經,所以前來。他端詳宮殿,再往上看忉利天,這些舉動並無雜念。大王您前世曾把一把沙土放到佛的缽中,堆得很高。現在又每天施飯給一千阿羅漢,所得福分不可限量。年輕沙門之所以注視王后,是因為王后在一萬六千人之上,端莊美麗,無人可比;但是七日之後她的壽命將盡,應墮入地獄。人間萬事無常,因此才注視王后的。」
國王大驚,呼喚王后來皈依三位高僧。三位高僧說:「國王雖每天施飯給我們千人,但這一千人都不能寬釋開解王后的意念。應該找那位年輕的沙門,請他給王后講經,即可使王后很快解悟佛法。」

國王派人請來那位年輕僧人。年輕僧人來到,國王與王后一起給他行禮,願皈依佛門,使重罪得輕。僧人給王后講說前世所經所見,為王后顯示佛法要旨。王后立時歡喜非常,連毛髮都豎立起來,即刻證得須陀洹道果。

王后五百年前本是那個年輕僧人的姐姐,曾共同立下誓願:誰先得道,一定超度對方。法師說:「人沒有前世的緣分,始終不能互相解脫,也不能相見,說話也不能合心意。人們各自有其本來的師父啊。」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觀音菩薩成道的故事

觀音菩薩成道的故事

關於觀音菩薩成道日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就是妙善公主的傳說,在《編年通論》和《觀世音菩薩傳略》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傳說妙善公主在六月十九日這一天成道證果,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於是後人就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妙善公主成道證果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興林的小國。國王膝下有三位公主,其中最小的便是妙善。她自幼便生得慈眉善目,心地善良,溫柔可親,深受眾人喜愛。
然而,命運多舛,妙善年幼時母親便因病離世。她在孤獨中常常思索:若能讓世人擺脫生死之苦,那該多麼美好啊!就在這時,一道金光忽然照進她的房間,佛陀現身於前,慈悲地對她說:「須彌山上有兩件寶物——白玉金瓶與白蓮花。若你能取來修行,便可成就正果,普渡眾生。」

妙善聽後,心生堅定。她與好友永蓮收拾行囊,踏上前往須彌山的旅程。一路上,佛陀化身為饑餓的烏鴉、受傷的野人,一次次考驗她的善心。妙善毫不遲疑地將乾糧分給烏鴉,將自己的鞋子送給腳受重傷的野人,自己卻忍饑挨餓、赤足前行。

終於,在寒冬凜冽的風雪中,她滿身傷痕地登上了須彌山頂。佛陀被她的至誠與無私感動,將白玉金瓶和白蓮花交付於她,並囑咐道:「待白玉金瓶中生出清水,水中長出楊柳枝時,便是你得道升天之日。」


回到故土後,妙善正式出家修行。她將白玉金瓶供奉於佛前,將白蓮花放入池中。不久後,寺廟香火鼎盛,百姓紛紛前來朝拜這兩件神物。
然而,廟中有一頑童名叫沈英,聽聞妙善所說「空瓶生水,水中長枝」,心中不信,便趁夜深無人之時,偷偷將白玉金瓶注滿清水,並插上一根楊柳枝,想看她笑話。
 
誰知就在那一瞬間,天音繚繞,祥雲升起,池中白蓮盛開如車輪,妙善見狀,手持金瓶,赤足立於蓮上,蓮花緩緩升起,她終成正果,飛升為觀音菩薩。而這一天,正是農曆六月十九日。昔日陪伴她的永蓮,與曾經戲弄她的沈英,也因這段因緣,化作觀音身旁的金童玉女,護法隨行。

觀音菩薩以慈悲為懷,相貌端莊,神通廣大,隨緣救度,普濟苦難。在大乘佛教與民間信仰中,她象徵著無盡的悲智與願力,有言道:「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其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法的根本,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深入人心。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嘗菴婆羅果喻

嘗菴婆羅果喻

從前有一位長者想吃菴婆羅果,便派遣僕人拿錢到果園去買,並吩咐他說:「一定要挑那些好吃甜美的果子。」採買的僕人到了果園,便依照長者吩咐,向果主說明來意。果主說:「你看看我的果園,每一棵果樹都長滿了甜美的果子,沒有一個是不好吃的,你只要嘗一個便知道了。」不料僕人卻說:「我要一個一個品嘗,然後才能選出我要買的,如果只嘗一個,怎能保證每一個果子都好吃又甜美呢?」因此,他堅持每摘一個果子,就先咬一口再買下。僕人買回去後,長者見到每個果子都被咬過一口,心感厭惡,便把這些果子全丟棄了。
摘自《百喻經》第七十

寬運法師開示

故事中的僕人,執意要嘗遍每一個果子,確保每一個都好吃才會買下。這舉動當然十分愚昧,但這種沒有親身體驗便不相信的思維,在現今社會卻十分普遍。

世間有很多人過度執取自我,尤其現今成長於網絡世代的年輕人,不少人都傾向只相信自己,只接受一些合乎自己心意的說話,例如那些和自己想法相近的朋輩或網上言論;他們對於年長一輩的勸告, 往往感到不中聽, 心生抗拒和排斥。由於不是自己這一代的親身經歷,便認為長輩的想法全都不合時宜,這便好比僕人執意要嘗遍每一個果子的想法一樣,執意用自己的方法行事,結果卻不如自己所預期的理想。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凡事都能親自體驗。正如社會上的宗教智慧亦如此,所有教化都是屬於前人的體驗,經過一代一代的傳續,讓我們這一代也能分享到這些甜美的智慧果實。當然每一位長輩不一定都是智者,但他們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必然亦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聽取、用心去思考和觀察當中的好處,一定能從中獲得益處。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聯匯訊》第276期,2025年3月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在王舍城時,告誡提婆達多說:「你不要對如來起禍害之心,這樣是自取損失,會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們說:「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對於如來您,經常生起惡心,世尊您卻長久地對他慈心憐憫,柔和地與他談話。」


 
佛說:「不但是今天這樣,過去也一樣。那時候,迦屍國的波羅柰城,有一個大龍王,名字叫瞻卜。他總是在適當的時候下雨,使莊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兩天,他變化成人的樣子,受持五戒,並且佈施財物,聽聞佛法。
 
「當時從南天竺國來了個咒師,豎起箭持誦咒語,取走了瞻卜龍王。當時天神告訴迦屍國王說:『有個咒師把瞻卜龍王帶走了。』迦尸國王立即派出軍隊追趕咒師。那個婆羅門就又念咒,使得國王的軍隊都不能移動。迦尸國王拿出很多錢財給咒師,才贖回了龍王。
 
「婆羅門咒師第二次又來用咒要劫取龍王,龍王的眷屬們見狀便興雲降雨,雷電霹靂大作,想殺了婆羅門。龍王慈心對眾龍說:『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勸慰他讓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師又來了,眾龍等想即刻殺了他,龍王就遮擋保護咒師,不讓眷屬殺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當時的龍王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咒師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我作龍王的時候尚且能發慈心,多次救濟他,何況今天,怎會不慈心對他?」
 
資料來源: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