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3. 佛教故事
說人喜嗔喻

說人喜嗔喻

《百喻經》記載過去有個人,和很多人共坐屋中,一起讚歎某人的德行極好,僅有兩個缺點:容易嗔怒、做事冒失。此時這個人正好路過門外,聽見說他缺點的這句話,心中就生起憤怒,闖入屋中抓住說他不好的人,動手便打。

旁人就問了:「你為何打他?」

那人說:「我甚麼時候嗔怒又冒失了?這個人誣陷我,我便打他!」

旁人笑道:「你的易嗔與冒失現在不就顯現了,你還不承認麼?」一位德行優良之人,尚且會有不經意的冒失嗔怒時候,更何況我們更加普通的大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嗔火的燃燒非常輕易,且嗔怒狀態下的我們往往放大了自身的情緒,卻忽略了周遭其他的東西。嗔怒乍起,障礙其心,我們需要時時審視自己的心緒變化,加以調伏,才能不被其所制,以獲自在身心。
 
圖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拘那羅王子的不幸

拘那羅王子的不幸

從古至今,在印度被認為最賢能的國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羅,長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畫,面如滿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歡親近他。當時,王宮裏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羅稀多,她對王子一見鍾情,常常找機會親近王子。有一天,王妃低舍羅稀多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就如癡如呆地將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訴了拘那羅王子,並且希望王子能夠接受她的愛。可是素來信奉佛法的拘那羅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親是一樣的。雖然她的年紀還輕,但識事懂理的王子,絕不會做出顛倒倫理的事來。所以,當美麗的王妃對他表示愛意的時候,王子根本無動於心。他不但沒有接受她的愛情,反而好言地勸告她,不該有這樣想法。然而癡情的王妃得不到願望,也就惱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顧一切,指使惡人把拘那羅王子的雙眼挖掉,然後殺死。


 
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覺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為人又是那麼親切友愛,為甚麼會得到這樣不幸的果報?因此,大家都來請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的地方,有一個獵師,專以打獵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獵,發現在一個窟洞裏,住有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都要在洞口獵取一隻花鹿帶回家。先挖掉鹿的眼晴,然後殺死。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批可憐的花鹿,統統被打盡了。由於以上這種殺生的因緣,他生生世世都遭受挖眼珠,又被殺死的果報。今日的拘那羅王子,就是當初的獵師。」

拘那羅王子的另一段機緣

尊者說到這裏,大家又疑惑地問道:「既然是這麼可惡的獵師,為甚麼又能生於貴人家中做王子呢?請尊者慈悲,為我們解說。」
 
「這並不奇怪。那是因為他在另外一次的機緣中做了一件大好事。當迦羅迦孫佛滅度以後,有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敬奉三寶,請人雕刻如來的尊像,並且建造一座寶塔供養,可是到後來,有一位不信奉三寶的昏君卻毀壞了莊嚴的佛像。當時國內有一位雕刻匠,對於國王的無道,非常悲湣,因此發了大願,又把莊嚴的佛像修好。這個雕刻匠就是拘那羅王子的前生,由於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於王家,可是殺緣未盡,仍然要遭受果報。」

尊者的法語增進了大家對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會感受如是果,這就是自作自受,誰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年少沙門為何注視王后

年少沙門為何注視王后

從前阿育王每天施飯給千名阿羅漢。後來有個年輕的沙門,跟一千僧人一起進宮。這位年輕沙門坐下後,上下打量國王的宮殿,又盯著王后看個不停。國王有些惱怒。飯後,眾僧各自回去。國王留下三位上座高僧,問道:「這個年輕人從甚麼地方來?姓甚麼、叫甚麼?拜誰為師?如果他不是沙門,為何帶他進宮來,又為甚麼目不轉睛地看王后?」


高僧回答:「這個沙門從天竺來,師名某某,他姓某、名某,智慧聰明,通達佛經,所以前來。他端詳宮殿,再往上看忉利天,這些舉動並無雜念。大王您前世曾把一把沙土放到佛的缽中,堆得很高。現在又每天施飯給一千阿羅漢,所得福分不可限量。年輕沙門之所以注視王后,是因為王后在一萬六千人之上,端莊美麗,無人可比;但是七日之後她的壽命將盡,應墮入地獄。人間萬事無常,因此才注視王后的。」
國王大驚,呼喚王后來皈依三位高僧。三位高僧說:「國王雖每天施飯給我們千人,但這一千人都不能寬釋開解王后的意念。應該找那位年輕的沙門,請他給王后講經,即可使王后很快解悟佛法。」

國王派人請來那位年輕僧人。年輕僧人來到,國王與王后一起給他行禮,願皈依佛門,使重罪得輕。僧人給王后講說前世所經所見,為王后顯示佛法要旨。王后立時歡喜非常,連毛髮都豎立起來,即刻證得須陀洹道果。

王后五百年前本是那個年輕僧人的姐姐,曾共同立下誓願:誰先得道,一定超度對方。法師說:「人沒有前世的緣分,始終不能互相解脫,也不能相見,說話也不能合心意。人們各自有其本來的師父啊。」

圖片及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觀音菩薩成道的故事

觀音菩薩成道的故事

關於觀音菩薩成道日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就是妙善公主的傳說,在《編年通論》和《觀世音菩薩傳略》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傳說妙善公主在六月十九日這一天成道證果,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於是後人就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妙善公主成道證果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興林的小國。國王膝下有三位公主,其中最小的便是妙善。她自幼便生得慈眉善目,心地善良,溫柔可親,深受眾人喜愛。
然而,命運多舛,妙善年幼時母親便因病離世。她在孤獨中常常思索:若能讓世人擺脫生死之苦,那該多麼美好啊!就在這時,一道金光忽然照進她的房間,佛陀現身於前,慈悲地對她說:「須彌山上有兩件寶物——白玉金瓶與白蓮花。若你能取來修行,便可成就正果,普渡眾生。」

妙善聽後,心生堅定。她與好友永蓮收拾行囊,踏上前往須彌山的旅程。一路上,佛陀化身為饑餓的烏鴉、受傷的野人,一次次考驗她的善心。妙善毫不遲疑地將乾糧分給烏鴉,將自己的鞋子送給腳受重傷的野人,自己卻忍饑挨餓、赤足前行。

終於,在寒冬凜冽的風雪中,她滿身傷痕地登上了須彌山頂。佛陀被她的至誠與無私感動,將白玉金瓶和白蓮花交付於她,並囑咐道:「待白玉金瓶中生出清水,水中長出楊柳枝時,便是你得道升天之日。」


回到故土後,妙善正式出家修行。她將白玉金瓶供奉於佛前,將白蓮花放入池中。不久後,寺廟香火鼎盛,百姓紛紛前來朝拜這兩件神物。
然而,廟中有一頑童名叫沈英,聽聞妙善所說「空瓶生水,水中長枝」,心中不信,便趁夜深無人之時,偷偷將白玉金瓶注滿清水,並插上一根楊柳枝,想看她笑話。
 
誰知就在那一瞬間,天音繚繞,祥雲升起,池中白蓮盛開如車輪,妙善見狀,手持金瓶,赤足立於蓮上,蓮花緩緩升起,她終成正果,飛升為觀音菩薩。而這一天,正是農曆六月十九日。昔日陪伴她的永蓮,與曾經戲弄她的沈英,也因這段因緣,化作觀音身旁的金童玉女,護法隨行。

觀音菩薩以慈悲為懷,相貌端莊,神通廣大,隨緣救度,普濟苦難。在大乘佛教與民間信仰中,她象徵著無盡的悲智與願力,有言道:「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其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法的根本,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深入人心。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嘗菴婆羅果喻

嘗菴婆羅果喻

從前有一位長者想吃菴婆羅果,便派遣僕人拿錢到果園去買,並吩咐他說:「一定要挑那些好吃甜美的果子。」採買的僕人到了果園,便依照長者吩咐,向果主說明來意。果主說:「你看看我的果園,每一棵果樹都長滿了甜美的果子,沒有一個是不好吃的,你只要嘗一個便知道了。」不料僕人卻說:「我要一個一個品嘗,然後才能選出我要買的,如果只嘗一個,怎能保證每一個果子都好吃又甜美呢?」因此,他堅持每摘一個果子,就先咬一口再買下。僕人買回去後,長者見到每個果子都被咬過一口,心感厭惡,便把這些果子全丟棄了。
摘自《百喻經》第七十

寬運法師開示

故事中的僕人,執意要嘗遍每一個果子,確保每一個都好吃才會買下。這舉動當然十分愚昧,但這種沒有親身體驗便不相信的思維,在現今社會卻十分普遍。

世間有很多人過度執取自我,尤其現今成長於網絡世代的年輕人,不少人都傾向只相信自己,只接受一些合乎自己心意的說話,例如那些和自己想法相近的朋輩或網上言論;他們對於年長一輩的勸告, 往往感到不中聽, 心生抗拒和排斥。由於不是自己這一代的親身經歷,便認為長輩的想法全都不合時宜,這便好比僕人執意要嘗遍每一個果子的想法一樣,執意用自己的方法行事,結果卻不如自己所預期的理想。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凡事都能親自體驗。正如社會上的宗教智慧亦如此,所有教化都是屬於前人的體驗,經過一代一代的傳續,讓我們這一代也能分享到這些甜美的智慧果實。當然每一位長輩不一定都是智者,但他們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必然亦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聽取、用心去思考和觀察當中的好處,一定能從中獲得益處。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聯匯訊》第276期,2025年3月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陀為何能以慈心對待想要傷害自己的提婆達多?

佛在王舍城時,告誡提婆達多說:「你不要對如來起禍害之心,這樣是自取損失,會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們說:「稀有,世尊!提婆達多對於如來您,經常生起惡心,世尊您卻長久地對他慈心憐憫,柔和地與他談話。」


 
佛說:「不但是今天這樣,過去也一樣。那時候,迦屍國的波羅柰城,有一個大龍王,名字叫瞻卜。他總是在適當的時候下雨,使莊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兩天,他變化成人的樣子,受持五戒,並且佈施財物,聽聞佛法。
 
「當時從南天竺國來了個咒師,豎起箭持誦咒語,取走了瞻卜龍王。當時天神告訴迦屍國王說:『有個咒師把瞻卜龍王帶走了。』迦尸國王立即派出軍隊追趕咒師。那個婆羅門就又念咒,使得國王的軍隊都不能移動。迦尸國王拿出很多錢財給咒師,才贖回了龍王。
 
「婆羅門咒師第二次又來用咒要劫取龍王,龍王的眷屬們見狀便興雲降雨,雷電霹靂大作,想殺了婆羅門。龍王慈心對眾龍說:『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勸慰他讓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師又來了,眾龍等想即刻殺了他,龍王就遮擋保護咒師,不讓眷屬殺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當時的龍王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咒師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我作龍王的時候尚且能發慈心,多次救濟他,何況今天,怎會不慈心對他?」
 
資料來源:靈隱寺

 

戰象自拔淤泥

戰象自拔淤泥

佛陀以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國王波斯匿王有一頭驍勇善戰的大象,經常隨軍隊征戰。然而,有一天,這頭大象因飲酒過多掉入泥坑之中,即使動用千人和象群之力,亦無法救出它。一位智者見到這情況,便對眾人說:「你們和象群都撤離,我可以讓牠脫困。」於是,眾人帶同象群撤離。

智者命人吹起號角和敲響戰鼓,模仿戰爭即將來臨的場面。當大象聽到鼓聲雷動,以為有敵人入侵,便奮力跳出泥坑,衝向軍隊,準備出戰。波斯匿王得知事件後,十分讚賞智者, 不但重賞他, 還任用他為國家的輔政大臣。當時很多比丘親眼目睹及聽聞這件事,心中思量:「大象是畜生,沒有智慧, 但當聽到戰鼓聲時, 即能自救,離開危難。反觀我們常在六道中輪迴,無法自拔。」於是眾比丘下定決心,精進修行,脫離生死苦海。 改寫自《出曜經》卷第七

寬運法師開示


整個故事的寓意在最後一段已經寫出來了: 畜生尚能從苦難中尋求自我解脫。作為人類,人身難得,更要精進修行,解脫生活中的種種「苦」。在佛教的層次方面,終極的目標當然是脫離生死的苦海。身陷苦境的人,如果對「苦」渾然不覺,又或知道「苦」卻不願意作出改變,那不管有多少人費盡唇舌勸導,想把他從苦境中拉出來,統統也無濟於事。本人認為,想脫苦的人,

必須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 要自己覺知「苦」,「覺」是離苦的第一步,必須靠自己下定決心,作出改變;
2. 要有脫「苦」的決心和毅力;
3. 要自己走出第一步,所謂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有些人知道學佛修行可脫苦,卻一直沒有依法修行,又或抱着各種拖延的念頭。例如等待退休後有空才修行,則難從佛法中獲得真正的利益。修行就是斷煩惱,改習氣。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把握新一年的當下,像故事中的比丘一樣下定決心,精進奮發,用功修行。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救母的故事

一天,目犍連尊者剛剛獲得六種神通,迫切地想救度父母,以報乳哺之恩。他立即以天眼觀察三界,尋找父母的生處。他看見母親生在餓鬼道裡,得不到飲食,長年飢餓,皮與骨頭連在一起。孝子目連見母親飢餓痛苦,悲哀難忍,就立即用缽盛滿了飯,入到餓鬼道裡送給母親吃。

目連母親一拿到缽飯,就馬上用左手遮住缽盂,右手把飯抓成團,還沒等飯進口,就已經化成火紅的熱炭,沒辦法吃到嘴裡。尊者看見母親業力太重,食物還沒進口就變成了火炭。雖然他神通廣大能震動世界、回轉日月,卻竭盡神力也不能救拔母親。所以他大叫悲哀,火速返回,向佛陀詳細陳述以上情況。

佛說:你母親的罪根深不可拔,並非你一個人的道力所能除滅。雖然你孝順母親,震動天地,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母難。其他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大天王的天神,更是無能為力。現在你必須依仗十方僧眾的威神之力,才能拔除你母的厄難。

佛又說:現在我給你講述依仗僧眾神力救濟苦厄的方法,令一切苦難脫離憂苦:在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的吉日,應當發起借僧眾威力為救度苦難中的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的孝心來做供養。

 


供養具包括滋養身體的食物、焚熏的妙香、塗手腳的油、休息的臥具等等。供養境是十方世界無量的僧眾。在僧自恣日這一天,一切聖眾,有些在山間攝心入於禪定;有些證得一到四果,超凡入聖;有些在樹下經行調身;有些獲得六種神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還有從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權巧方便示現比丘身,隱在大眾中。


總之,十方聖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養,具足清淨戒律。聖眾的戒定慧三無漏道,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難測邊際。


如果有人供養此等自恣僧,現世父母,六親眷屬等,就在齋僧的當時,便脫離了惡趣之苦,消業障、增福德,衣食自然,獲得人天快樂。如果為健在的父母供僧,能使父母福樂百年;如果為七世父母齋僧,可以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十方眾僧,首先應為施主家咒願,願其七世父母離苦得樂。咒願時需要收攝散亂,一心專注地觀想咒願,之後再受用食物。而且,開始受用食物時,首先需要供在佛前,如佛塔或殿堂中的佛像前。僧眾咒願完畢,再進餐享用。


佛陀這樣教示完畢方法的此時,目連、諸比丘、諸大菩薩皆大歡喜,目連的憂愁也頓時瓦解冰消。


目連供僧、僧眾咒願享用食物之後,就在當天,尊者的母親脫離了一劫餓鬼之苦,證實佛說「父母六親應時解脫」真實不虛。


尊者以推己及人之心普為後世的佛弟子向佛請問:弟子的生身母親承蒙三寶功德力、十方僧眾威神力,已脫苦難。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也應當供奉「救倒懸盆」救度現世和累世的父母嗎?對於目連的請問,佛非常讚許,讚嘆他「大善!快問!你所問處,正是我欲說處。」

 

佛陀教誡說:一切人都應當首先發起殊勝心,救度現世和七世的父母。在殊勝時(即每年七月十五,佛所歡喜的僧眾安居圓滿自恣的吉祥日),在殊勝田(即十方自恣僧)中,盡心盡力地以百味飲食,安放在盂蘭盆中作殊勝供養。

並且應當這樣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現世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有一切苦惱憂患;又願我七世的父母,遠離餓鬼之苦,生於人天,享受無邊的福樂。

佛又殷切地教導說:凡是我的弟子,修孝順的人,應當念念中,常常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都以孝慈之心憶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地作盂蘭盆,供養佛和僧眾,以報答父母長養慈愛的恩德。一切佛弟子都應奉持這一孝慈法門。

佛說法的此時,目連比丘和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都歡喜奉行。

盂蘭盆供被廣泛地傳入中國民間,成為上千年盛行不衰的佛事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都在舉辦盂蘭盆會,僧俗四眾、善男信女,為了報答累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百味飯食及燈燭花果,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以瓜、果、面、餅、茶、飯等,供養餓鬼。以此誦經、聞法、供僧等功德,願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法喜充滿。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