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3. 佛教故事
尝庵婆罗果喻

尝庵婆罗果喻

从前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遣仆人拿钱到果园去买,并吩咐他说:「一定要挑那些好吃甜美的果子。」采买的仆人到了果园,便依照长者吩咐,向果主说明来意。果主说:「你看看我的果园,每一棵果树都长满了甜美的果子,没有一个是不好吃的,你只要尝一个便知道了。」不料仆人却说:「我要一个一个品尝,然后才能选出我要买的,如果只尝一个,怎能保证每一个果子都好吃又甜美呢?」因此,他坚持每摘一个果子,就先咬一口再买下。仆人买回去后,长者见到每个果子都被咬过一口,心感厌恶,便把这些果子全丢弃了。
摘自《百喻经》第七十

宽运法师开示

故事中的仆人,执意要尝遍每一个果子,确保每一个都好吃才会买下。这举动当然十分愚昧,但这种没有亲身体验便不相信的思维,在现今社会却十分普遍。
世间有很多人过度执取自我,尤其现今成长于网络世代的年轻人,不少人都倾向只相信自己,只接受一些合乎自己心意的说话,例如那些和自己想法相近的朋辈或网上言论;他们对于年长一辈的劝告, 往往感到不中听, 心生抗拒和排斥。由于不是自己这一代的亲身经历,便认为长辈的想法全都不合时宜,这便好比仆人执意要尝遍每一个果子的想法一样,执意用自己的方法行事,结果却不如自己所预期的理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体验。正如社会上的宗教智慧亦如此,所有教化都是属于前人的体验,经过一代一代的传续,让我们这一代也能分享到这些甜美的智慧果实。当然每一位长辈不一定都是智者,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必然亦有参考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听取、用心去思考和观察当中的好处,一定能从中获得益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联汇讯》第276期,2025年3月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佛在王舍城时,告诫提婆达多说:「你不要对如来起祸害之心,这样是自取损失,会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们说:「稀有,世尊!提婆达多对于如来您,经常生起恶心,世尊您却长久地对他慈心怜悯,柔和地与他谈话。」


 
佛说:「不但是今天这样,过去也一样。那时候,迦尸国的波罗柰城,有一个大龙王,名字叫瞻卜。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使庄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两天,他变化成人的样子,受持五戒,并且布施财物,听闻佛法。
 
「当时从南天竺国来了个咒师,竖起箭持诵咒语,取走了瞻卜龙王。当时天神告诉迦尸国王说:『有个咒师把瞻卜龙王带走了。』迦尸国王立即派出军队追赶咒师。那个婆罗门就又念咒,使得国王的军队都不能移动。迦尸国王拿出很多钱财给咒师,才赎回了龙王。
 
「婆罗门咒师第二次又来用咒要劫取龙王,龙王的眷属们见状便兴云降雨,雷电霹雳大作,想杀了婆罗门。龙王慈心对众龙说:『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劝慰他让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师又来了,众龙等想即刻杀了他,龙王就遮挡保护咒师,不让眷属杀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当时的龙王就是现在的我,当时的咒师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我作龙王的时候尚且能发慈心,多次救济他,何况今天,怎会不慈心对他?」
 
数据源:灵隐寺

 

战象自拔淤泥

战象自拔淤泥

佛陀以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国王波斯匿王有一头骁勇善战的大象,经常随军队征战。然而,有一天,这头大象因饮酒过多掉入泥坑之中,即使动用千人和象群之力,亦无法救出它。一位智者见到这情况,便对众人说:「你们和象群都撤离,我可以让牠脱困。」于是,众人带同象群撤离。

智者命人吹起号角和敲响战鼓,模仿战争即将来临的场面。当大象听到鼓声雷动,以为有敌人入侵,便奋力跳出泥坑,冲向军队,准备出战。波斯匿王得知事件后,十分赞赏智者, 不但重赏他, 还任用他为国家的辅政大臣。当时很多比丘亲眼目睹及听闻这件事,心中思量:「大象是畜生,没有智慧, 但当听到战鼓声时, 即能自救,离开危难。反观我们常在六道中轮回,无法自拔。」于是众比丘下定决心,精进修行,脱离生死苦海。 改写自《出曜经》卷第七

宽运法师开示

整个故事的寓意在最后一段已经写出来了: 畜生尚能从苦难中寻求自我解脱。作为人类,人身难得,更要精进修行,解脱生活中的种种「苦」。在佛教的层次方面,终极的目标当然是脱离生死的苦海。身陷苦境的人,如果对「苦」浑然不觉,又或知道「苦」却不愿意作出改变,那不管有多少人费尽唇舌劝导,想把他从苦境中拉出来,统统也无济于事。本人认为,想脱苦的人,

必须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 要自己觉知「苦」,「觉」是离苦的第一步,必须靠自己下定决心,作出改变;
2. 要有脱「苦」的决心和毅力;
3. 要自己走出第一步,所谓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有些人知道学佛修行可脱苦,却一直没有依法修行,又或抱着各种拖延的念头。例如等待退休后有空才修行,则难从佛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修行就是断烦恼,改习气。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把握新一年的当下,像故事中的比丘一样下定决心,精进奋发,用功修行。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救母的故事

一天,目犍连尊者刚刚获得六种神通,迫切地想救度父母,以报乳哺之恩。他立即以天眼观察三界,寻找父母的生处。他看见母亲生在饿鬼道里,得不到饮食,长年饥饿,皮与骨头连在一起。孝子目连见母亲饥饿痛苦,悲哀难忍,就立即用钵盛满了饭,入到饿鬼道里送给母亲吃。

目连母亲一拿到钵饭,就马上用左手遮住钵盂,右手把饭抓成团,还没等饭进口,就已经化成火红的热炭,没办法吃到嘴里。尊者看见母亲业力太重,食物还没进口就变成了火炭。虽然他神通广大能震动世界、回转日月,却竭尽神力也不能救拔母亲。所以他大叫悲哀,火速返回,向佛陀详细陈述以上情况。

佛说:你母亲的罪根深不可拔,并非你一个人的道力所能除灭。虽然你孝顺母亲,震动天地,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母难。其他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大天王的天神,更是无能为力。现在你必须依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才能拔除你母的厄难。

佛又说:现在我给你讲述依仗僧众神力救济苦厄的方法,令一切苦难脱离忧苦:在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的吉日,应当发起借僧众威力为救度苦难中的七世父母和现世父母的孝心来做供养。

 

 

供养具包括滋养身体的食物、焚熏的妙香、涂手脚的油、休息的卧具等等。供养境是十方世界无量的僧众。在僧自恣日这一天,一切圣众,有些在山间摄心入于禅定;有些证得一到四果,超凡入圣;有些在树下经行调身;有些获得六种神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还有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权巧方便示现比丘身,隐在大众中。

总之,十方圣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养,具足清净戒律。圣众的戒定慧三无漏道,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难测边际。

如果有人供养此等自恣僧,现世父母,六亲眷属等,就在斋僧的当时,便脱离了恶趣之苦,消业障、增福德,衣食自然,获得人天快乐。如果为健在的父母供僧,能使父母福乐百年;如果为七世父母斋僧,可以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十方众僧,首先应为施主家咒愿,愿其七世父母离苦得乐。咒愿时需要收摄散乱,一心专注地观想咒愿,之后再受用食物。而且,开始受用食物时,首先需要供在佛前,如佛塔或殿堂中的佛像前。僧众咒愿完毕,再进餐享用。

佛陀这样教示完毕方法的此时,目连、诸比丘、诸大菩萨皆大欢喜,目连的忧愁也顿时瓦解冰消。

目连供僧、僧众咒愿享用食物之后,就在当天,尊者的母亲脱离了一劫饿鬼之苦,证实佛说「父母六亲应时解脱」真实不虚。

尊者以推己及人之心普为后世的佛弟子向佛请问:弟子的生身母亲承蒙三宝功德力、十方僧众威神力,已脱苦难。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也应当供奉「救倒悬盆」救度现世和累世的父母吗?对于目连的请问,佛非常赞许,赞叹他「大善!快问!你所问处,正是我欲说处。」

 

佛陀教诫说:一切人都应当首先发起殊胜心,救度现世和七世的父母。在殊胜时(即每年七月十五,佛所欢喜的僧众安居圆满自恣的吉祥日),在殊胜田(即十方自恣僧)中,尽心尽力地以百味饮食,安放在盂兰盆中作殊胜供养。

并且应当这样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现世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有一切苦恼忧患;又愿我七世的父母,远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享受无边的福乐。

佛又殷切地教导说:凡是我的弟子,修孝顺的人,应当念念中,常常忆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都以孝慈之心忆念父母恩德,尽心尽力地作盂兰盆,供养佛和僧众,以报答父母长养慈爱的恩德。一切佛弟子都应奉持这一孝慈法门。

佛说法的此时,目连比丘和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欢喜奉行。

盂兰盆供被广泛地传入中国民间,成为上千年盛行不衰的佛事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在举办盂兰盆会,僧俗四众、善男信女,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百味饭食及灯烛花果,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以瓜、果、面、饼、茶、饭等,供养饿鬼。以此诵经、闻法、供僧等功德,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法喜充满。

 

资料来源:广州市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