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同行

  1. 首頁/
  2. 與佛同行
《茶禪一味: 佛教成語的故事》

《茶禪一味: 佛教成語的故事》

《茶禪一味: 佛教成語的故事》
作者: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社: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9789860799217
ISBN10:9860799210
 

 

內容簡介:


有一些佛教成語,你常常看見、常常引用,卻不了解它們的原始出處和深刻意義。打開本書,疑問迎刃而解,彷彿進入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
 
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已將近兩千年,不但在信仰上成為我們主要的宗教,更在辭彙的使用上,普遍的影響著我們日常的言說,以及各種文學的創作,只是行之日久而習焉不察。倘能追源溯本,知其出處及意義,諒必對我們正確的運用有所助益,且能豐富文化素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本此信念,廣為蒐羅編撰,並特重用法,都為一冊,用供學人方便參閱,實不可多得。
 
資料來源:誠品線上

戰象自拔淤泥

戰象自拔淤泥

佛陀以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國王波斯匿王有一頭驍勇善戰的大象,經常隨軍隊征戰。然而,有一天,這頭大象因飲酒過多掉入泥坑之中,即使動用千人和象群之力,亦無法救出它。一位智者見到這情況,便對眾人說:「你們和象群都撤離,我可以讓牠脫困。」於是,眾人帶同象群撤離。

智者命人吹起號角和敲響戰鼓,模仿戰爭即將來臨的場面。當大象聽到鼓聲雷動,以為有敵人入侵,便奮力跳出泥坑,衝向軍隊,準備出戰。波斯匿王得知事件後,十分讚賞智者, 不但重賞他, 還任用他為國家的輔政大臣。當時很多比丘親眼目睹及聽聞這件事,心中思量:「大象是畜生,沒有智慧, 但當聽到戰鼓聲時, 即能自救,離開危難。反觀我們常在六道中輪迴,無法自拔。」於是眾比丘下定決心,精進修行,脫離生死苦海。 改寫自《出曜經》卷第七

寬運法師開示


整個故事的寓意在最後一段已經寫出來了: 畜生尚能從苦難中尋求自我解脫。作為人類,人身難得,更要精進修行,解脫生活中的種種「苦」。在佛教的層次方面,終極的目標當然是脫離生死的苦海。身陷苦境的人,如果對「苦」渾然不覺,又或知道「苦」卻不願意作出改變,那不管有多少人費盡唇舌勸導,想把他從苦境中拉出來,統統也無濟於事。本人認為,想脫苦的人,

必須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 要自己覺知「苦」,「覺」是離苦的第一步,必須靠自己下定決心,作出改變;
2. 要有脫「苦」的決心和毅力;
3. 要自己走出第一步,所謂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有些人知道學佛修行可脫苦,卻一直沒有依法修行,又或抱着各種拖延的念頭。例如等待退休後有空才修行,則難從佛法中獲得真正的利益。修行就是斷煩惱,改習氣。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把握新一年的當下,像故事中的比丘一樣下定決心,精進奮發,用功修行。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釋迦牟尼的藥箱》

《釋迦牟尼的藥箱》

佛教界的異才首次出書!以幽默的口吻從藥物、公共衛生、生活模式等領域來剖析釋迦牟尼的健康術

作者: 太瑞知見
譯者: 林文娟
出版社: 瑞昇
ISBN:9789864011100
規格: 平裝 / 19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0.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是將佛經裡很少被拿來討論的「律」作為主題,一一來向各位深入介紹在藥物、食物、公共衛生、生活模式等範疇中,釋迦牟尼所推崇的想法。
甚麼是「律」呢?「佛經」有「三藏」之說,指的就是「經藏」、「律藏」以及「論藏」。
經藏-釋迦牟尼說過的話。
律藏-釋迦牟尼訂下的規則。
論藏-釋迦牟尼弟子的解說書籍。

「律藏」就是記載著所謂的「戒律」。「戒」是指必須自發性自律遵守的道德規範;而「律」則是團體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生活準則以及佛教僧團(僧伽samgha)的管理規則。一旦打破這些規則,就必須視情節嚴重程度來處以罰則。


戒律
戒-發自內心自發性地遵守,無罰則。
律-佛教僧團的生活準則以及管理規則,有罰則。
在「律」的內容當中記載了針對所有僧侶所制定的規定、生活準則、禁止事項和佛教僧團的管理規則,所有能夠被允許的事項以及可以服用的藥物、生活當中的行事方式等規章。從中可以發現,當時的釋迦牟尼就很重視良好的生活習慣呢!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應該能夠從這當中挖掘出許多與健康相關的創意。
 


本書特色

藥物篇

經釋迦牟尼認可的各種使用藥物,同時也是能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多種食物!米、粥、薑、胡椒、芝麻、香蕉、肉……等。這個章節主要是針對釋迦牟尼部分的藥箱內藥物所衍生出的各個情況來做介紹。其他像是印度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處方例,以及西藏醫學、中醫、阿拉伯圈的優那尼醫學,甚至是在西方醫學中所顯現的效用等,都會盡量一併作說明。

衛生篇

釋迦牟尼很愛乾淨!一窺釋迦牟尼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智慧。鼻洗淨、刷牙、口腔保健、洗手、漱口、掏耳朵、室內清潔……等,這個章節是從衛生的觀點來觀察修行僧的日常生活,會發現到釋迦牟尼時代的公眾衛生概念其實和近代十分相似。

習慣篇

80%以上的行動都是出自於個人習慣。何謂釋迦牟尼所追求的規律性?食物的供養、肥胖與減重、酒、洗澡、睡眠……等,在這個章節會介紹釋迦牟尼那個時代有些怎樣的生活習慣,還能夠瞭解弟子們的日常生活樣態。包括有不知所措的僧侶、裝傻的僧侶等,有許多很有趣的小故事會一一介紹給大家,那麼就讓我們來更進一步瞭解當時的日常生活模式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太瑞知見

長崎縣出生,曹洞宗太月山玉峰寺住持、藥劑師、TAMAMINE幼稚園/孩童成長「TAMAMINE沙龍」/學童保育「TAMAMINE KIDS」園長。九州大學研究所(藥學)、駒澤大學研究所(佛教學)畢業。就讀九州大學時曾休學一年時間,然後就背上背包前往歐洲、亞洲、印度以及大洋洲各國旅行。到金澤市大乘寺專門僧堂修行後,接著回到原先擔任住持的玉峰寺,向檀信徒、一般民眾、學生與外國人指導坐禪與傳授法話。而且還在每年玉峰寺本堂所舉辨的「禪與弦~坐禪與古典音樂會」活動擔任企劃、腳本以及演出工作。其中在平成十九年的音樂會上,還規劃了佛教徒和基督徒一起坐禪祈求和平的活動,還因此躍上了西班牙以及義大利的新聞媒體版面,甚至連梵諦岡新聞也都有刊載相關報導。

擔任古印度醫學書《Charaka Samhita》的部分內容翻譯,並在《藥用植物研究》、《阿育吠陀研究》、《禪與念佛》等雜誌上,以科學和佛教的新見解來發表論文和文章。而且從平成二十五年開始就在曹洞宗所發行的雜誌《禪友》撰寫「釋迦牟尼的藥箱」連載專欄。興趣是畫畫和逗弄貓咪。
 
資料來源:博客來 網路書店

 

《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

《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

書名:《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

作者: 蔣勳

出版社: 遠流

ISBN:9786264181341

叢書系列:綠蠹魚

規格: 平裝 / 224頁 / 11 x 17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臺灣

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一部古老的經典,是老師(世尊)和學生(須菩提)之間的問答,是一堂持續了兩千六百多年的課。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仍是現代人的困惑:「要如何安頓自己?安放自己不安靜的心?」

蔣勳中學時,父親送他一部復刻本《金剛經》,從此與《金剛經》結下殊深緣分。日常裏,抄寫和讀誦《金剛經》,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在父親往生的床前讀誦,在母親病苦時讀誦,在朋友車禍受傷時讀誦抄寫。也為眼疾有失明恐慌的朋友高聲讀誦,錄下朗讀的聲音……

《金剛經》如何被口傳、被翻譯、被反覆抄寫、刊刻廣布?是鳩摩羅甚傳奇的因果,是「敬造普施」信仰的信念,也是美學上的不著痕跡。更知曉了,修行的本質,是「還至本處」,好好生活。

一朵花寬度的書,隨身陪伴,讓心靈也滋養出一朵花。追求生命最深的領悟,也能平靜自在的與自己對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蔣勳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我的文青時代》、《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龍仔尾 貓》、《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雲淡風輕》、《品味唐詩》、《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5》、《吳哥之美》、《身體記憶52講》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九歌:諸神復活》、《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手帖:南朝歲月》、《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藝術解碼系列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編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寫給Ly’s M》等;有聲書《孤獨六講》等;畫冊《池上印象》等。

 

資料來源:博客來 網路書店

「什麼是彼岸?」

「什麼是彼岸?」

弟子問:「什麼是彼岸?」達摩說:
無心之處,即為彼岸。

弟子問:「什麼是此岸?」
達摩說:心生妄想,則是此岸。

弟子問: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達摩說:執迷之時,有此岸與彼岸,開悟之後,便無此岸、彼岸分別。

弟子問:「為何無此岸彼岸分別?」
達摩說:眾生置身於此岸,開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中還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禪定中。
——達摩祖師


作者: 釋延惠法師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學佛並非都要出家

學佛並非都要出家

慧律法師: 談到學佛,很多人就會想到出家,好多人都誤以為信仰佛教後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國社會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此誤解極深。譬如:有時會聽人說起,如果每個人都學佛,則人類不就要滅種了。因為他認為學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沒有夫婦兒女,社會豈不就瓦解?這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誤會。 

 

 

佛弟子可略分為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修行了脫生死,並非學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絕不會因大家學佛,就破壞了人類社會。不過,或許大家會問: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這是因為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有賴一些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最好是出家人,他們沒有家庭負擔,又不用做其它種種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這個世間存在,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因而有了出家制度。 

 

佛經中不勉強學佛者出家

佛經中雖然讚歎出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如不能如法修持,那還不如在家比較好。出家的功德雖然殊勝,但稍不留神,墮落的更厲害。要能真切發心,認真修行;肯為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於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擺脫世間塵累,而專心一意的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有的人一學佛就想出家,以為學佛就非出家不可;這不但是自己誤解,也害別人不敢來學佛。其實,學佛應認識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個良好的在家居士,為法修學,自利利他。如果真能發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則這樣對自己與家人有所交待,對社會也不會發生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如幻觀 | 止惡興善利他行

如幻觀 | 止惡興善利他行

法量大和尚說:「正見改善生命,邪見毀滅幸福。佛法十分重視正見的認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是條件相互依存的關係,此中沒有獨一不變、主宰自在的『我』。誰能覺悟一切存在現象的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就能生起智慧的正見及如理的抉擇,策發正確的行動,所思所言所行,皆歸於正,不離緣起,除暗冥現光明,轉煩惱成菩提,生命自此覺醒,生命自此改善,生命自此趣向解脫,生命自此明智而幸福。」

 

《阿含經故事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問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樣才是正見呢?」
 
「迦旃延!世間的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為甚麼呢?
 
「對世間事物的生起,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對事物的消逝,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有的,這就稱為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尊者迦旃延聽了以後,依此而斷除所有煩惱,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佛入滅後不久,在迦屍國波羅奈的鹿野苑中,住著許多長老比丘,闡陀長老也住在那兒。
 
有一天傍晚,闡陀長老從禪坐中起來,在苑內到處找其他長老比丘,問他們說:「長老比丘!請教導我吧!請為我說法,讓我能知法、見法,依法修學。」
 
長老比丘都教導他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心想:「所有他們說的,我早已思惟過了。但是,一想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歸於寂滅止息,一切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裏就不由得混亂、害怕起來,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裏?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甚麼?這跟我的觀察,我的經驗不一樣啊!我不喜歡聽這樣的說法,到底還有誰能給我正確的教導呢?」
 
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尊者阿難。他認為尊者阿難跟在佛陀身邊當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讚歎他,一定有能力為他說法,讓他知法、見法。於是,隔天闡陀長老一大早就從鹿野苑出發,沿路托缽,長途跋涉,走到跋蹉國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闡陀長老將他在波羅奈求法,但卻不滿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訴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安慰他說:「善哉!長老闡陀!我很高興你能在學友面前,毫不隱瞞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虛偽。闡陀!我來為你說,請仔細聽,你是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的。」
 
聽到尊者阿難說他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闡陀長老十分高興,心中一陣踴動。
 
尊者阿難告訴他說:「闡陀學友!我曾經親自聽佛陀教導迦旃延比丘說:
 
『迦旃延!世間一般人,常常顛倒而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因此,一旦執取境界,心中就起了執著。』
 
『迦旃延!如果能夠不領受、不取著、不戀住、不起我想,當苦生起或消失時,就能看得清楚,而讓它只是生起或消滅,不會再延伸出困擾來。』
 
『迦旃延!如果能夠深徹地體悟這樣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別人指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見了。為甚麼呢?』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 迦旃延!如來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無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于正法中,心無所畏懼,就恭敬地合掌,對尊者阿難說:
 
「善知識的教導,正應當像這樣。我現在從尊者阿難這兒,聽聞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正法,我因此而樂於安住在趣向解脫的修學,不再有其它退失的想法。現在,我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故事中,闡陀長老無法契入,對一切皆歸於寂滅感到不安與恐懼,總以為一定要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作依靠、作根據才行,這種「假必依實」的觀念,便是根深蒂固的「我見」。
 

 

尊者阿難知道闡陀長老恐懼的癥結,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經」的緣起如實正觀講述,次第闡明後,闡陀長老得以證入,而後說:「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如法量大和尚開示所言:「所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現象只不過是條件相互依存的關係,此中沒有獨一不變、主宰自在的『 我 』。」一切緣起皆是無我的。所謂有「我」,此中的「我」是執著的,是常的、獨一的、主宰的,是虛妄的;唯有正觀因緣,充分清楚明白地了知一切都在無常變化當中,一切現象都具有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在這種正見的指引下,對所謂現在真實的「自我」進行深入的觀察推尋,斷滅一切貪嗔癡,才能夠以無我的、大慈大悲的精神,樹立堅固的智慧正見,止惡修善,自利利他。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所言:「正觀緣起性,止惡興善利他行,覺燈破窈冥」,我們唯有破除錯誤的認知,掌握正確的方法,對所謂現在真實的「自我」進行深入的觀察推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持續的努力,正勤不懈,堅固緣起正見,進而因覺悟一切存在現象的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而消解執著於「有我」產生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方可獲得無我的智慧,達到一切痛苦的滅除,超越一切煩惱,最終獲得涅槃自在。
 
 
資料來源:六榕寺

 

 

印光大師:修行人如何面對困苦和疾病?

印光大師:修行人如何面對困苦和疾病?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複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白話譯文

如果遇到境況不佳時,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饑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樣能轉煩惱成菩提,難道不能轉憂苦作安樂嗎?

 

如果疾病纏身,應當痛念身體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厭離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淨業,誓願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以致成就佛道,我們要以病為藥,速求出離六道輪回。須知具足煩惱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苦,將會天天賓士于聲色名利等場合,不會停止。誰肯在春風得意、聲名顯赫的時候,去想未來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說:「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來鍛煉他,而人之敬奉天者應該順受。孟子所說的「大任」,是世間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憂勞,才可不負天心,何況我們以博地凡夫,徑直要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貧病的挫折,那麼凡夫惑業就會一天天旺盛,淨業難成,本心迷惑,永墮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了。

 

古德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個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舊業,千萬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說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印光法師 放生有三大忌諱!否則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印光法師 放生有三大忌諱!否則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你參加過放生活動嗎?為甚麼要放生?放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放生走了樣,不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放生本義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屠殺,勸解無效的情況下,出錢贖買並將其放歸自然的解救舉動。這樣不只護生,也對那裏的生態環境有好處。這種行為不限時間、地點、場合隨緣而起。

 

買物放生,與佈施同,須善設法。勿立定期,勿認定地,勿議定物,隨緣買放,生得實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印光法師文鈔》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佈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