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茶禅一味: 佛教成语的故事》

《茶禅一味: 佛教成语的故事》

《茶禅一味: 佛教成语的故事》
作者: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社: 华夏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9789860799217
ISBN10:9860799210

 

 

內容简介:


有一些佛教成语,你常常看见、常常引用,却不了解它们的原始出处和深刻意义。打开本书,疑问迎刃而解,彷佛进入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已将近两千年,不但在信仰上成为我们主要的宗教,更在词汇的使用上,普遍的影响着我们日常的言说,以及各种文学的创作,只是行之日久而习焉不察。倘能追源溯本,知其出处及意义,谅必对我们正确的运用有所帮助,且能丰富文化素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本此信念,广为搜罗编撰,并特重用法,都为一册,用供学人方便参阅,实不可多得。
 

 
数据源:诚品在线

战象自拔淤泥

战象自拔淤泥

佛陀以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国王波斯匿王有一头骁勇善战的大象,经常随军队征战。然而,有一天,这头大象因饮酒过多掉入泥坑之中,即使动用千人和象群之力,亦无法救出它。一位智者见到这情况,便对众人说:「你们和象群都撤离,我可以让牠脱困。」于是,众人带同象群撤离。

智者命人吹起号角和敲响战鼓,模仿战争即将来临的场面。当大象听到鼓声雷动,以为有敌人入侵,便奋力跳出泥坑,冲向军队,准备出战。波斯匿王得知事件后,十分赞赏智者, 不但重赏他, 还任用他为国家的辅政大臣。当时很多比丘亲眼目睹及听闻这件事,心中思量:「大象是畜生,没有智慧, 但当听到战鼓声时, 即能自救,离开危难。反观我们常在六道中轮回,无法自拔。」于是众比丘下定决心,精进修行,脱离生死苦海。 改写自《出曜经》卷第七

宽运法师开示

整个故事的寓意在最后一段已经写出来了: 畜生尚能从苦难中寻求自我解脱。作为人类,人身难得,更要精进修行,解脱生活中的种种「苦」。在佛教的层次方面,终极的目标当然是脱离生死的苦海。身陷苦境的人,如果对「苦」浑然不觉,又或知道「苦」却不愿意作出改变,那不管有多少人费尽唇舌劝导,想把他从苦境中拉出来,统统也无济于事。本人认为,想脱苦的人,

必须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 要自己觉知「苦」,「觉」是离苦的第一步,必须靠自己下定决心,作出改变;
2. 要有脱「苦」的决心和毅力;
3. 要自己走出第一步,所谓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有些人知道学佛修行可脱苦,却一直没有依法修行,又或抱着各种拖延的念头。例如等待退休后有空才修行,则难从佛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修行就是断烦恼,改习气。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把握新一年的当下,像故事中的比丘一样下定决心,精进奋发,用功修行。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释迦牟尼的药箱》

《释迦牟尼的药箱》

佛教界的异才首次出书!以幽默的口吻从药物、公共卫生、生活模式等领域来剖析释迦牟尼的健康术》

作者: 太瑞知见
译者: 林文娟
出版社: 瑞升
ISBN:9789864011100
规格: 平装 / 192页 / 25k正 / 14.8 x 21 x 0.96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內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是将佛经里很少被拿来讨论的「律」作为主题,一一来向各位深入介绍在药物、食物、公共卫生、生活模式等范畴中,释迦牟尼所推崇的想法。
甚么是「律」呢?「佛经」有「三藏」之说,指的就是「经藏」、「律藏」以及「论藏」。
经藏-释迦牟尼说过的话。
律藏-释迦牟尼订下的规则。
论藏-释迦牟尼弟子的解说书籍。
「律藏」就是记载着所谓的「戒律」。「戒」是指必须自发性自律遵守的道德规范;而「律」则是团体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生活准则以及佛教僧团(僧伽samgha)的管理规则。一旦打破这些规则,就必须视情节严重程度来处以罚则。

戒律
戒-发自内心自发性地遵守,无罚则。
律-佛教僧团的生活准则以及管理规则,有罚则。
在「律」的内容当中记载了针对所有僧侣所制定的规定、生活准则、禁止事项和佛教僧团的管理规则,所有能够被允许的事项以及可以服用的药物、生活当中的行事方式等规章。从中可以发现,当时的释迦牟尼就很重视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应该能够从这当中挖掘出许多与健康相关的创意。
 
本书特色

药物篇
经释迦牟尼认可的各种使用药物,同时也是能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多种食物!米、粥、姜、胡椒、芝麻、香蕉、肉……等。这个章节主要是针对释迦牟尼部分的药箱内药物所衍生出的各个情况来做介绍。其他像是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学处方例,以及西藏医学、中医、阿拉伯圈的优那尼医学,甚至是在西方医学中所显现的效用等,都会尽量一并作说明。
卫生篇
释迦牟尼很爱干净!一窥释迦牟尼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智能。鼻洗净、刷牙、口腔保健、洗手、漱口、掏耳朵、室内清洁……等,这个章节是从卫生的观点来观察修行僧的日常生活,会发现到释迦牟尼时代的公众卫生概念其实和近代十分相似。

习惯篇
80%以上的行动都是出自于个人习惯。何谓释迦牟尼所追求的规律性?食物的供养、肥胖与减重、酒、洗澡、睡眠……等,在这个章节会介绍释迦牟尼那个时代有些怎样的生活习惯,还能够了解弟子们的日常生活样态。包括有不知所措的僧侣、装傻的僧侣等,有许多很有趣的小故事会一一介绍给大家,那么就让我们来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模式吧!

 



作者介紹:

作者简介:
太瑞知见

长崎县出生,曹洞宗太月山玉峰寺住持、药剂师、TAMAMINE幼儿园/孩童成长「TAMAMINE沙龙」/学童保育「TAMAMINE KIDS」园长。

九州岛大学研究所(药学)、驹泽大学研究所(佛教学)毕业。就读九州岛大学时曾休学一年时间,然后就背上背包前往欧洲、亚洲、印度以及大洋洲各国旅行。

到金泽市大乘寺专门僧堂修行后,接着回到原先担任住持的玉峰寺,向檀信徒、一般民众、学生与外国人指导坐禅与传授法话。而且还在每年玉峰寺本堂所举辨的「禅与弦~坐禅与古典音乐会」活动担任企划、脚本以及演出工作。其中在平成十九年的音乐会上,还规划了佛教徒和基督徒一起坐禅祈求和平的活动,还因此跃上了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的新闻媒体版面,甚至连梵谛冈新闻也都有刊载相关报导。

担任古印度医学书《Charaka Samhita》的部分内容翻译,并在《药用植物研究》、《阿育吠陀研究》、《禅与念佛》等杂志上,以科学和佛教的新见解来发表论文和文章。而且从平成二十五年开始就在曹洞宗所发行的杂志《禅友》撰写「释迦牟尼的药箱」连载专栏。兴趣是画画和逗弄猫咪。
 

数据源:博客来 网络书店

 

 

《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书名:《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远流

ISBN:9786264181341

丛书系列:绿蠹鱼

规格: 平装 / 224页 / 11 x 17 x 1.15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一部古老的经典,是老师(世尊)和学生(须菩提)之间的问答,是一堂持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课。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仍是现代人的困惑:「要如何安顿自己?安放自己不安静的心?」

蒋勋中学时,父亲送他一部复刻本《金刚经》,从此与《金刚经》结下殊深缘分。日常里,抄写和读诵《金刚经》,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在父亲往生的床前读诵,在母亲病苦时读诵,在朋友车祸受伤时读诵抄写。也为眼疾有失明恐慌的朋友高声读诵,录下朗读的声音……

《金刚经》如何被口传、被翻译、被反复抄写、刊刻广布?是鸠摩罗甚传奇的因果,是「敬造普施」信仰的信念,也是美学上的不着痕迹。更知晓了,修行的本质,是「还至本处」,好好生活。

一朵花宽度的书,随身陪伴,让心灵也滋养出一朵花。追求生命最深的领悟,也能平静自在的与自己对话。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蒋勋

 

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着有散文《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我的文青时代》、《五行九宫:母亲的料理时代》、《龙仔尾 猫》、《万寂残红一笑中:台静农与他的时代》、《岁月静好:蒋勋日常功课》、《岁月,莫不静好》、《岁月无惊》、《云淡风轻》、《品味唐诗》、《感觉宋词》、《池上日记》、《舍得,舍不得》、《此生:肉身觉醒》、《此时众生》、《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5》、《吴哥之美》、《身体记忆52讲》等;艺术论述《汉字书法之美》、《新编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九歌:诸神复活》、《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手帖:南朝岁月》、《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艺术译码系列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等;小说《新编传说》、《情不自禁》、《欲爱书:写给Ly’s M》等;有声书《孤独六讲》等;画册《池上印象》等。

 

数据源:博客来 网络书店

 

「什么是彼岸?」

「什么是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彼岸?」

达摩说:无心之处,即为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此岸?」
达摩说:心生妄想,则是此岸。

弟子问: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达摩说:执迷之时,有此岸与彼岸,开悟之后,便无此岸、彼岸分别。

弟子问:「为何无此岸彼岸分别?」
达摩说:众生置身于此岸,开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中还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禅定中。

——达摩祖师

 

作者: 释延惠法师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慧律法师: 谈到学佛,很多人就会想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误会。 

 

佛弟子可略分为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修行了脱生死,并非学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绝不会因大家学佛,就破坏了人类社会。不过,或许大家会问: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这是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有赖一些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最好是出家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又不用做其它种种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这个世间存在,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因而有了出家制度。

 

佛经中不勉强学佛者出家

 

佛经中虽然赞叹出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如不能如法修持,那还不如在家比较好。出家的功德虽然殊胜,但稍不留神,堕落的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认真修行;肯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于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摆脱世间尘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以为学佛就非出家不可;这不但是自己误解,也害别人不敢来学佛。其实,学佛应认识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个良好的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果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则这样对自己与家人有所交待,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如幻观 | 止恶兴善利他行

如幻观 | 止恶兴善利他行

法量大和尚说:「正见改善生命,邪见毁灭幸福。佛法十分重视正见的认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中没有独一不变、主宰自在的『我』。谁能觉悟一切存在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就能生起智慧的正见及如理的抉择,策发正确的行动,所思所言所行,皆归于正,不离缘起,除暗冥现光明,转烦恼成菩提,生命自此觉醒,生命自此改善,生命自此趣向解脱,生命自此明智而幸福。」

 

《阿含经故事选》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问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正见,到底怎样才是正见呢?」
 
「迦旃延!世间的人,大多往两个极端走: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如果能够不起执着,心不被境界所牵绊、奴役,不作我想,当苦生起时,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当苦消失时,也清楚地看见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赖他人的指点,这就叫正见。为甚么呢?
 

「对世间事物的生起,能如实正知见时,不会说世间是实无的;反之,对事物的消逝,能如实正知见时,不会说世间是实有的,这就称为离实有、实无两个极端而说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尊者迦旃延听了以后,依此而断除所有烦恼,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佛入灭后不久,在迦尸国波罗奈的鹿野苑中,住着许多长老比丘,阐陀长老也住在那儿。
 
有一天傍晚,阐陀长老从禅坐中起来,在苑内到处找其他长老比丘,问他们说:「长老比丘!请教导我吧!请为我说法,让我能知法、见法,依法修学。」
 
长老比丘都教导他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
 
阐陀长老听了以后心想:「所有他们说的,我早已思惟过了。但是,一想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归于寂灭止息,一切爱尽、离欲、灭尽、涅盘,心里就不由得混乱、害怕起来,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里?生命流转的所依又是甚么?这跟我的观察,我的经验不一样啊!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说法,到底还有谁能给我正确的教导呢?」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尊者阿难。他认为尊者阿难跟在佛陀身边当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赞叹他,一定有能力为他说法,让他知法、见法。于是,隔天阐陀长老一大早就从鹿野苑出发,沿路托钵,长途跋涉,走到跋蹉国拘睒弥城的瞿师罗园,去见尊者阿难。
 
阐陀长老将他在波罗奈求法,但却不满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诉了尊者阿难。尊者阿难安慰他说:「善哉!长老阐陀!我很高兴你能在学友面前,毫不隐瞒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虚伪。阐陀!我来为你说,请仔细听,你是有能力领悟深妙正法的。」
 
听到尊者阿难说他有能力领悟深妙正法,阐陀长老十分高兴,心中一阵踊动。

 
尊者阿难告诉他说:「阐陀学友!我曾经亲自听佛陀教导迦旃延比丘说:
 
『迦旃延!世间一般人,常常颠倒而往两个极端走: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因此,一旦执取境界,心中就起了执着。』
 
『迦旃延!如果能够不领受、不取着、不恋住、不起我想,当苦生起或消失时,就能看得清楚,而让它只是生起或消灭,不会再延伸出困扰来。』
 
『迦旃延!如果能够深彻地体悟这样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别人指点,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正见了。为甚么呢?』
 
『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事物的生起,则不会认为世间是实无的;反之,如实正观世间事物的消逝,也不会认为世间是实有的。』
 
『 迦旃延!如来超离实有、实无两个极端,而说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无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
 
阐陀长老听了以后,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于正法中,心无所畏惧,就恭敬地合掌,对尊者阿难说:

 
「善知识的教导,正应当像这样。我现在从尊者阿难这儿,听闻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盘的正法,我因此而乐于安住在趣向解脱的修学,不再有其它退失的想法。现在,我只看到缘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故事中,阐陀长老无法契入,对一切皆归于寂灭感到不安与恐惧,总以为一定要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作依靠、作根据才行,这种「假必依实」的观念,便是根深蒂固的「我见」。
 
尊者阿难知道阐陀长老恐惧的症结,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经」的缘起如实正观讲述,次第阐明后,阐陀长老得以证入,而后说:「只看到缘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如法量大和尚开示所言:「所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中没有独一不变、主宰自在的『 我 』。」一切缘起皆是无我的。所谓有「我」,此中的「我」是执着的,是常的、独一的、主宰的,是虚妄的;唯有正观因缘,充分清楚明白地了知一切都在无常变化当中,一切现象都具有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在这种正见的指引下,对所谓现在真实的「自我」进行深入的观察推寻,断灭一切贪嗔痴,才能够以无我的、大慈大悲的精神,树立坚固的智慧正见,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汉俳所言:「正观缘起性,止恶兴善利他行,觉灯破窈冥」,我们唯有破除错误的认知,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所谓现在真实的「自我」进行深入的观察推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努力,正勤不懈,坚固缘起正见,进而因觉悟一切存在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而消解执着于「有我」产生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方可获得无我的智慧,达到一切痛苦的灭除,超越一切烦恼,最终获得涅盘自在。
 
 

 

数据源:六榕寺

 

印光大师:修行人如何面对困苦和疾病?

印光大师:修行人如何面对困苦和疾病?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白话译文

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

 

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而人之敬奉天者应该顺受。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以博地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

 

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印光法师 放生有三大忌讳!否则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印光法师 放生有三大忌讳!否则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你参加过放生活动吗?为甚么要放生?放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放生走了样,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放生本义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屠杀,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出钱赎买并将其放归自然的解救举动。这样不只护生,也对那里的生态环境有好处。这种行为不限时间、地点、场合随缘而起。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