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书名:《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远流

ISBN:9786264181341

丛书系列:绿蠹鱼

规格: 平装 / 224页 / 11 x 17 x 1.15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一部古老的经典,是老师(世尊)和学生(须菩提)之间的问答,是一堂持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课。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仍是现代人的困惑:「要如何安顿自己?安放自己不安静的心?」

蒋勋中学时,父亲送他一部复刻本《金刚经》,从此与《金刚经》结下殊深缘分。日常里,抄写和读诵《金刚经》,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在父亲往生的床前读诵,在母亲病苦时读诵,在朋友车祸受伤时读诵抄写。也为眼疾有失明恐慌的朋友高声读诵,录下朗读的声音……

《金刚经》如何被口传、被翻译、被反复抄写、刊刻广布?是鸠摩罗甚传奇的因果,是「敬造普施」信仰的信念,也是美学上的不着痕迹。更知晓了,修行的本质,是「还至本处」,好好生活。

一朵花宽度的书,随身陪伴,让心灵也滋养出一朵花。追求生命最深的领悟,也能平静自在的与自己对话。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蒋勋

 

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着有散文《如是我闻:金刚经笔记》、《我的文青时代》、《五行九宫:母亲的料理时代》、《龙仔尾 猫》、《万寂残红一笑中:台静农与他的时代》、《岁月静好:蒋勋日常功课》、《岁月,莫不静好》、《岁月无惊》、《云淡风轻》、《品味唐诗》、《感觉宋词》、《池上日记》、《舍得,舍不得》、《此生:肉身觉醒》、《此时众生》、《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5》、《吴哥之美》、《身体记忆52讲》等;艺术论述《汉字书法之美》、《新编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九歌:诸神复活》、《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手帖:南朝岁月》、《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艺术译码系列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等;小说《新编传说》、《情不自禁》、《欲爱书:写给Ly’s M》等;有声书《孤独六讲》等;画册《池上印象》等。

 

数据源:博客来 网络书店

 

「什么是彼岸?」

「什么是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彼岸?」

达摩说:无心之处,即为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此岸?」
达摩说:心生妄想,则是此岸。

弟子问: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达摩说:执迷之时,有此岸与彼岸,开悟之后,便无此岸、彼岸分别。

弟子问:「为何无此岸彼岸分别?」
达摩说:众生置身于此岸,开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中还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禅定中。

——达摩祖师

 

作者: 释延惠法师

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慧律法师: 谈到学佛,很多人就会想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误会。 

 

佛弟子可略分为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修行了脱生死,并非学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绝不会因大家学佛,就破坏了人类社会。不过,或许大家会问: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这是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有赖一些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最好是出家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又不用做其它种种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这个世间存在,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因而有了出家制度。

 

佛经中不勉强学佛者出家

 

佛经中虽然赞叹出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如不能如法修持,那还不如在家比较好。出家的功德虽然殊胜,但稍不留神,堕落的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认真修行;肯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于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摆脱世间尘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以为学佛就非出家不可;这不但是自己误解,也害别人不敢来学佛。其实,学佛应认识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个良好的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果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则这样对自己与家人有所交待,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如幻观 | 止恶兴善利他行

如幻观 | 止恶兴善利他行

法量大和尚说:「正见改善生命,邪见毁灭幸福。佛法十分重视正见的认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中没有独一不变、主宰自在的『我』。谁能觉悟一切存在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就能生起智慧的正见及如理的抉择,策发正确的行动,所思所言所行,皆归于正,不离缘起,除暗冥现光明,转烦恼成菩提,生命自此觉醒,生命自此改善,生命自此趣向解脱,生命自此明智而幸福。」

 

《阿含经故事选》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问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正见,到底怎样才是正见呢?」
 
「迦旃延!世间的人,大多往两个极端走: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如果能够不起执着,心不被境界所牵绊、奴役,不作我想,当苦生起时,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当苦消失时,也清楚地看见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赖他人的指点,这就叫正见。为甚么呢?
 

「对世间事物的生起,能如实正知见时,不会说世间是实无的;反之,对事物的消逝,能如实正知见时,不会说世间是实有的,这就称为离实有、实无两个极端而说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尊者迦旃延听了以后,依此而断除所有烦恼,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佛入灭后不久,在迦尸国波罗奈的鹿野苑中,住着许多长老比丘,阐陀长老也住在那儿。
 
有一天傍晚,阐陀长老从禅坐中起来,在苑内到处找其他长老比丘,问他们说:「长老比丘!请教导我吧!请为我说法,让我能知法、见法,依法修学。」
 
长老比丘都教导他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
 
阐陀长老听了以后心想:「所有他们说的,我早已思惟过了。但是,一想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归于寂灭止息,一切爱尽、离欲、灭尽、涅盘,心里就不由得混乱、害怕起来,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里?生命流转的所依又是甚么?这跟我的观察,我的经验不一样啊!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说法,到底还有谁能给我正确的教导呢?」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尊者阿难。他认为尊者阿难跟在佛陀身边当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赞叹他,一定有能力为他说法,让他知法、见法。于是,隔天阐陀长老一大早就从鹿野苑出发,沿路托钵,长途跋涉,走到跋蹉国拘睒弥城的瞿师罗园,去见尊者阿难。
 
阐陀长老将他在波罗奈求法,但却不满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诉了尊者阿难。尊者阿难安慰他说:「善哉!长老阐陀!我很高兴你能在学友面前,毫不隐瞒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虚伪。阐陀!我来为你说,请仔细听,你是有能力领悟深妙正法的。」
 
听到尊者阿难说他有能力领悟深妙正法,阐陀长老十分高兴,心中一阵踊动。

 
尊者阿难告诉他说:「阐陀学友!我曾经亲自听佛陀教导迦旃延比丘说:
 
『迦旃延!世间一般人,常常颠倒而往两个极端走: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因此,一旦执取境界,心中就起了执着。』
 
『迦旃延!如果能够不领受、不取着、不恋住、不起我想,当苦生起或消失时,就能看得清楚,而让它只是生起或消灭,不会再延伸出困扰来。』
 
『迦旃延!如果能够深彻地体悟这样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别人指点,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正见了。为甚么呢?』
 
『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事物的生起,则不会认为世间是实无的;反之,如实正观世间事物的消逝,也不会认为世间是实有的。』
 
『 迦旃延!如来超离实有、实无两个极端,而说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无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
 
阐陀长老听了以后,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于正法中,心无所畏惧,就恭敬地合掌,对尊者阿难说:

 
「善知识的教导,正应当像这样。我现在从尊者阿难这儿,听闻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盘的正法,我因此而乐于安住在趣向解脱的修学,不再有其它退失的想法。现在,我只看到缘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故事中,阐陀长老无法契入,对一切皆归于寂灭感到不安与恐惧,总以为一定要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作依靠、作根据才行,这种「假必依实」的观念,便是根深蒂固的「我见」。
 
尊者阿难知道阐陀长老恐惧的症结,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经」的缘起如实正观讲述,次第阐明后,阐陀长老得以证入,而后说:「只看到缘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如法量大和尚开示所言:「所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中没有独一不变、主宰自在的『 我 』。」一切缘起皆是无我的。所谓有「我」,此中的「我」是执着的,是常的、独一的、主宰的,是虚妄的;唯有正观因缘,充分清楚明白地了知一切都在无常变化当中,一切现象都具有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在这种正见的指引下,对所谓现在真实的「自我」进行深入的观察推寻,断灭一切贪嗔痴,才能够以无我的、大慈大悲的精神,树立坚固的智慧正见,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汉俳所言:「正观缘起性,止恶兴善利他行,觉灯破窈冥」,我们唯有破除错误的认知,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所谓现在真实的「自我」进行深入的观察推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努力,正勤不懈,坚固缘起正见,进而因觉悟一切存在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而消解执着于「有我」产生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方可获得无我的智慧,达到一切痛苦的灭除,超越一切烦恼,最终获得涅盘自在。
 
 

 

数据源:六榕寺

 

印光大师:修行人如何面对困苦和疾病?

印光大师:修行人如何面对困苦和疾病?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白话译文

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

 

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而人之敬奉天者应该顺受。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以博地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

 

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印光法师 放生有三大忌讳!否则没有功德  还有罪过

印光法师 放生有三大忌讳!否则没有功德 还有罪过

你参加过放生活动吗?为甚么要放生?放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放生走了样,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放生本义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屠杀,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出钱赎买并将其放归自然的解救举动。这样不只护生,也对那里的生态环境有好处。这种行为不限时间、地点、场合随缘而起。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

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六祖惠能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出生在新州。惠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有一天,惠能上街卖柴,听到有位客人在诵经,似有所悟,便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甚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惠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惠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盘经》。他虽然不识字,但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因此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请教。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惠能建了一座道场。惠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年。

 

五祖考验惠能

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惠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智远禅师让他前往黄梅参礼五祖。于是惠能一路风尘仆仆,前往黄梅五祖道场。

 惠能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五祖说:「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惠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甚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不是常人,为了考验他,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惠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让大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他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就打算将法衣传付给他。当时,五祖门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两三天之后,神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其所作的偈子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第二天早晨,五祖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因此,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惠能听说此事,便让一位童子将他带到神秀的偈子前,让童子念给他听。惠能听完,也口诵一首偈子,请江州别驾张日用帮忙写在墙上。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此,担心有人嫉妒惠能,便用鞋将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五祖点悟惠能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豁然大悟,便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惠能,并给他说了一首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建立禅宗「一花五叶」之荣局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惠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惠能他的法缘在南方,让他不要急于出来弘法。

惠能禅师发足南行到了大庾岭,并一度在猎人队隐迹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惠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惠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惠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惠能禅师的法嗣。

惠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国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何时传入香港?

佛教何时传入香港?

佛教传入香港,其历史可溯至公元四二八年,当时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这一段历史很多人不清楚,都淡忘了。据史载,有一位高僧杯渡禅师(三八零至四五八)由 内地来到海岛渔村弘扬佛法,度化迷津。这位杯渡禅师与当地村民因缘殊胜,卓锡于此,信奉者络绎不绝,于是在新界屯门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称青山 寺,又名杯渡庵;后者名灵渡寺。明、清年代有凌云寺(今观音寺),至今仍保留千年古寺的蹪迹。有学者云:香港佛教与香港文化曾共沧海,共桑田。一千五百多 年的悠久历史,血脉关系,源远流长。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何谓「净土」?

何谓「净土」?

土在佛仅仅是理想的居所,而是一的境界生活的实践。根据《阿弥陀》,往生土者皆上善人」,此烦恼、无斗,彼此相互尊重与关爱土的特是「空无限」,寿命不再受限于生死,生活在此的人既拥有安的生活,也可心所欲地享受源。《六祖坛经》中提到,土是永恒不坏的修之地,土的修行者,透念佛、持戒,能逐步提升自身的品德,最终达

 

 此外,土的特征包括社的和谐与平等。在里,阶级的差,人人皆可成佛,正如《华严经》所,心之清净即是土的清净实践净土思想,旨在将这份乐与谐带现实生活中,化人间为净土,人都能分享这份幸福。

 

数据提供:普光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