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六祖惠能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出生在新州。惠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有一天,惠能上街卖柴,听到有位客人在诵经,似有所悟,便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甚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惠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惠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盘经》。他虽然不识字,但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因此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请教。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惠能建了一座道场。惠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年。

 

五祖考验惠能

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惠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智远禅师让他前往黄梅参礼五祖。于是惠能一路风尘仆仆,前往黄梅五祖道场。

 惠能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五祖说:「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惠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甚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不是常人,为了考验他,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惠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让大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他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就打算将法衣传付给他。当时,五祖门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两三天之后,神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其所作的偈子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第二天早晨,五祖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因此,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惠能听说此事,便让一位童子将他带到神秀的偈子前,让童子念给他听。惠能听完,也口诵一首偈子,请江州别驾张日用帮忙写在墙上。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此,担心有人嫉妒惠能,便用鞋将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五祖点悟惠能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豁然大悟,便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惠能,并给他说了一首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建立禅宗「一花五叶」之荣局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惠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惠能他的法缘在南方,让他不要急于出来弘法。

惠能禅师发足南行到了大庾岭,并一度在猎人队隐迹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惠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惠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惠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惠能禅师的法嗣。

惠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国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何时传入香港?

佛教何时传入香港?

佛教传入香港,其历史可溯至公元四二八年,当时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这一段历史很多人不清楚,都淡忘了。据史载,有一位高僧杯渡禅师(三八零至四五八)由 内地来到海岛渔村弘扬佛法,度化迷津。这位杯渡禅师与当地村民因缘殊胜,卓锡于此,信奉者络绎不绝,于是在新界屯门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称青山 寺,又名杯渡庵;后者名灵渡寺。明、清年代有凌云寺(今观音寺),至今仍保留千年古寺的蹪迹。有学者云:香港佛教与香港文化曾共沧海,共桑田。一千五百多 年的悠久历史,血脉关系,源远流长。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何谓「净土」?

何谓「净土」?

土在佛仅仅是理想的居所,而是一的境界生活的实践。根据《阿弥陀》,往生土者皆上善人」,此烦恼、无斗,彼此相互尊重与关爱土的特是「空无限」,寿命不再受限于生死,生活在此的人既拥有安的生活,也可心所欲地享受源。《六祖坛经》中提到,土是永恒不坏的修之地,土的修行者,透念佛、持戒,能逐步提升自身的品德,最终达

 

 此外,土的特征包括社的和谐与平等。在里,阶级的差,人人皆可成佛,正如《华严经》所,心之清净即是土的清净实践净土思想,旨在将这份乐与谐带现实生活中,化人间为净土,人都能分享这份幸福。

 

数据提供:普光明寺

活在当下 如何做到?

活在当下 如何做到?

一日,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因身陷于往的回追悔不已,或了未知的未而彷徨。然而,佛法带给明灯,提醒我:「活在下。」简单字,却是解脱烦恼关键

 

活在下的核心,是无常法的深刻体悟。因知道,一切皆不可重或延,才会懂得珍惜「此此刻」的宝贵明白,去再美好也无法重,未再可怕也只是一幻象,那活在下,就不再是一玄妙的理,而是一却充力量的生活度。

 

佛法的角度,时间本身是一幻相,去已逝,未来还到,唯一的,或只有「一刻」。但们说一刻,其实这一刻也已去。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者的界限并不稳定,时间其实只是一种概念,是众生内心妄念投射出来的结果。真正的「当下」不是时间的某一点,而是我们内心对当下实相的全然觉知。

 

「止观」修行法门,能帮助我们活在当下。「止」,令心专注于此刻,停止攀缘外物的心念起伏;「观」,以平静专注的心,如实地观察身体的感受、外界的声音,或内心的念头与情绪,不执着、不抗拒,纯然地观照眼前的实相。

 

这种觉知被称为「正念」,它是对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完全清楚明白的态度。我们才能直面当下的诸法实相,从而切断惯性的烦恼习气,不再被过去的记忆牵绊,亦不再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陷入焦虑。

 

如何真正在日常中实践活在当下,借用教授在课堂上说的一个故事:古人「上山砍柴煮饭」为例。凡人把这件事看成是「上山为了砍柴去做饭」,所以一边上山,就一边想着今天究竟能砍到多少柴回家。万一遇到雨天,木材都被淋湿了,就开始担心回家生不了火,煮不了饭,没有饭吃。因为有目的,所以有所期盼,有所忧虑,有所失望。

 

但活在当下的人则是纯粹的「上山砍柴煮饭」。上山的当下,专心走路,还可以欣赏一路的风景,因为心里没有想着自己是要去砍柴;到了要砍柴的地方,就专注地砍柴,无论柴木的状态如何,有砍到就对了;然后回家,该生火煮饭的时间到了,就煮饭。把眼前的事情,该做的步骤,一件一件地专心完成,纯然地享受整个过程。

 

活在当下的修行,并不一定要于禅堂静坐或隐居山林。日常行住坐卧、吃饭喝茶,都可实践。例如,每天吃饭的时候,不打妄想,也不狼吞虎咽,而是全然地品尝每口饭的滋味,感受咀嚼的过程。这样的专注与觉察,看似平凡,实际上是对心灵力量的一种深刻训练。

 

当你下一次面对繁忙的工作或涌来的压力时,不妨回到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呼吸,感受当前的片刻宁静。人间纷扰如浮云,无论生命带给我们顺境还是逆境,佛法都以无常、止观的智慧告诉我们,安住于当下。当我们不再被过去捆绑,也不再被未来牵拽,内心才能回归清明。透过不断修行正念,我们才能从无明的轮回中解脱,觉悟到生命的真实面貌。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如幻观 无明实性即佛性

如幻观 无明实性即佛性

法量大和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甚么现实中总是会有善恶、美丑、智愚、贫富、贵贱等种种差别呢?这是因为各种生命现象皆依缘起而存在,在缘起的生灭流转中,因惑业烦恼而起障碍,所以才有生命现象的差别。」

 

緣起极深 众生难真切了知

 

法量大和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甚么现实中总是会有善恶、美丑、智愚、贫富、贵贱等种种差别呢?这是因为各种生命现象皆依缘起而存在,在缘起的生灭流转中,因惑业烦恼而起障碍,所以才有生命现象的差别。」
 
小题:缘起极深,众生难真切了知
《阿含经故事选》中记载,有一次,佛陀告诉一位比丘说:「我已不再疑惑,不再犹豫,拔除了像刺一样的邪见,不再退转了。心不执着的缘故,哪里还有个自我呢?
 
我曾经为一位比丘说我所证的法,为他说了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即:有足够的因缘,就有蓄积力量的成熟,然后有事物的生起,亦即: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这样说时,那位比丘无法理解,还有疑惑、犹豫。因为之前他以为自己已经证入,彻底了悟了,现在听到我说这些他无法理解的道理,反倒让他生起忧苦、悔恨、模糊、障碍来了。为甚么呢? 
因为这缘起法,是甚深而不容易完全明了的,更何况进一步做到随顺缘起法,证入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那就更加倍困难了。 
这缘起与涅盘二法,就称为有为与无为。有为,如生、住、异、灭等。无为,即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也就是诸行与苦的寂灭涅盘。 
苦的因缘聚集了,所以苦就生起;苦的因缘灭除了,苦就跟着灭除了。就如,一旦断了接续下一生的因缘,下一生的相续就灭除了,这就叫到了苦边。 
比丘!甚么被灭除了呢?就是苦被灭尽了,不留一点残余。
 
当所有的苦都被灭除、停止、清凉、止息、沉没了,就是所谓的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拘楼国,住在首都剑磨瑟昙。
 
尊者阿难独自在静室禅修,起了这样的思惟:「这缘起真是奇特、甚深啊!缘起所展现的亦是甚深!但对我来说,我能够看得明明白白,倒不是那么的难。」
 
傍晚禅修结束后,尊者阿难来见佛陀,将他禅修中思惟的心得,向佛陀报告。
 
佛陀听了以后,纠正尊者阿难说:「阿难!不要这么说啊!为甚么呢?这缘起是极甚深的!缘起所展现的,也是甚深的!

 

一切緣起法   犹如镜中花

 

如同法量大和尚所言,佛性无二无别,因各种生命现象皆依缘起而存在,所以才有生命现象的差别。
 

缘,就是因缘、条件,是为因;起,就是生起、发生、运行,是为果。任何已经发生的东西是这样;将来发生的东西也是这样;过去产生的事情都是这样。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一样世间存在的东西,不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
 

「一切缘起法,犹如镜中花」,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汉俳所言:「离恶勤诸善,无明实性即佛性,如空画彩虹」,一切缘起相都是如幻相,我们要清楚得了知缘起的本质,进而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老实去修,踏实去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保持内心的澄澈,进而,必然能使内心的真如佛性显现,获得现前当来的幸福吉祥。
 

 

 

 

数据源:六榕寺

超译佛经:佛陀教你锻炼心灵自由的190个练习

超译佛经:佛陀教你锻炼心灵自由的190个练习

《超译佛经: 佛陀教你锻炼心灵自由的190个练习》
作者:小池龙之介
译者:卓惠娟; 赵东明/ 审阅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ISBN:9789864896370
丛书系列:转心(心灵励志)
规格:平装 / 288页 / 13 x 19 x 1.75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回应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
从浩瀚的佛经中,专为现代人量身选定的190个练习
让你远离内心的噪音,得到心灵的安适
经历2500年的传承淬炼,让心变得更强大的终极解药。
全球人类一同追寻的佛陀话语,以最简单明了的面貌登场。
日本超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绝赞经典之作!
攻占日本各大畅销榜,销售超越250,000册!

*继《超译尼采》之后,超译系列最畅销的一本
*内文附佛经原典,相互参照更有帮助
*奚淞/禅心推荐


只要活着,你就一定会产生──
讨厌的状况、不喜欢的声音、令你掩鼻的气味、倒胃口的味道、厌恶的触感……
生而为人,或许难逃其中,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姿态面对。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无数焦虑、愤怒、嫉妒,
甚至想要追求幸福的渴望,
佛陀都曾留下精简、切中核心的启示,
让我们明白这辈子所为何来、所求为何。
小池龙之介以最贴近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口吻,
将精炼的佛经智慧以超译的形式写就,简单直白地传达佛陀精神,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心灵的指引,重塑不害怕、不生气,全新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佛陀的话语如微风轻抚,让你的心从束缚中获释。
从零开始,再次出发让内在焕然一新吧!

在浩瀚广袤的佛经中,我们多少会有些不得其门而入的困惑。当有人让你吃尽苦头、或是背后非议令你怒火中烧、又或者总是渴望哪个人的多一分关心、或是期待身边人都能把你说的话当一回事……你的心反复煎熬,混乱破碎,《超译佛经》作者小池龙之介从大部头的佛经中,选出最能抚慰现代人的190个指引,在你需要的当下就能够藉由佛经智慧得到心灵平静、醍醐灌顶。

本书分为十二个部分,从不生气、不比较等在日常生活常遭遇到的课题着手,提供读者在情绪混乱的当下,得以舒缓心结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后段则进入觉察自己、观测心灵,而真正让心灵自由的章节。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领会佛陀的话语,不再为难懂精炼的文字所困惑,进而找到让自我安适的所在。

 

*****************

〔练习13〕除了你自己,谁也无法真正伤害你
厌恶你的仇敌对你做出很恶劣的行为,
这没有什么大不了。
憎恶你的仇敌总是不断找你麻烦,
这没什么大不了。
只有在你因为忿怒而心灵扭曲时,
才会带给你自身千百倍以上的摧残力量。(法句经42)


〔练习31〕因他人评价而来的快乐或不快乐,都是虚幻
基于他人评价而产生的愉快或不快,只不过是脑内产生的幻觉。
因此,应当排除渴望受赞美的小器欲望;以及排除受贬抑时厌憎的忿怒。(经集928)


〔练习123〕不论顺利或不顺,内心都不会因而动摇
即使由于对自己有利的情报,使得一切进行顺利,
也不会因此得意忘形;
即使由于对自己不利的情报,以致处在逆境,
也不会因而遭受打击,一蹶不振。
不论处在任何状态,内心都不会因而动摇,不会因而变得消极负面,
能够远离内心的噪音,得到心灵的安适。
这才是无上的幸福。(经集268)


〔练习168〕即便只执着于小小的好恶
你若是执着于一些小小的好恶,你将失去智慧,禅定的力量也会消逝。
当你失去禅定的力量,开始坐立不安,明心见性的智慧就会消失。
你若透过冥想而生禅定与智慧,你将能处于内心安宁的境地。(法句经372)


*****************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小池龙之介

1978年出生,山口县人。东京大学教育系毕业。原本出家为僧,经营网站「家出空间」,也指导一般人坐禅。然而却在一次流浪修行之旅中遭遇挫折,因而改变想法,于2019年还俗入世。后来透过修行,发现修行本身存在问题,此后开始在道场传授「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的人生法则。


审订者简介
赵东明

台湾桃园中坜人。台大哲学博士,曾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研究领域与兴趣为汉传佛教哲学与跨宗教比较研究。

 

译者简介
卓慧娟

任职出版相关工作十余年,于不惑之年重启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后,逐步实践二十岁时曾立下的梦想,专职翻译工作。译有《遗体》、《三星内幕》、《佛陀教你不生气》、《淡定生活手帖》、《未来记忆成功术》、《体贴性爱秘技》、《苏格拉底辩证交涉术》、《相信灵魂转生,改变人生》、《改变人生的超速习法》等。

 


资料来源:
博客来 网络书店

 

IVE张员瑛 化解怒气的方法

IVE张员瑛 化解怒气的方法

韩国人气女团IVE成员张员瑛,一直以正面、积极、乐观的「员瑛式思考」风靡韩国新生代,一句「Lucky Vicky(她的英文名),更成为了人人的口头禅,她连排队买面包时货架被前面的顾客清空,也要大叫「Lucky Vicky」,因为等一下就可以买到刚出炉的面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展现出积极正面态度的她,登上人气综艺节目《刘QUIZ ON THE BLOCK》,分享了自己最近在看的书是小池龙之介的《超译佛经》。

「不要执着。」

「对世间万物都是,只要不执着,就不会产生问题。」

「就在你执着的瞬间,痛苦就会随之而来,人就会变得很辛苦。」

「我看到书中的那些字句,真的获得了很多力量。」

「只要我回家,读一次这本书的一小段,就会再次沉殿下来,怒气就会平息,也会有迎接明天的动力。」

20岁小女生却有着超龄的成熟思想,以佛祖的话消弥心中的怒火,节目一出,更让这本书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一起来看看《超译佛经》疗愈心灵的力量︰https://bit.ly/3PR2Fvq

资料来源︰《刘QUIZ ON THE BLOCK

 

 

六祖惠能的故事

六祖惠能的故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出自六祖惠能的偈,让在寺院打扫、求学佛的惠能,尽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及顿教法门。

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人,要大家用智慧发表见解,若有悟得佛法者,会将衣钵传给他。其中弟子神秀是当时被公认为最热门的六祖人选,神秀趁着深夜人静,在走廊壁间写下此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虽未见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堕恶道。不识字的惠能在听到此偈后,便请人帮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

五祖怕惠能锋芒太露会招来事端,立即将此偈擦去,说︰「此偈未见性」。
然后漏夜向惠能讲解《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他,为避免弟子们的不满,更亲自送走惠能,嘱咐他潜居,直到时机成熟,才出来传法救人。


十五年后,六祖惠能才正式落发受戒,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供养佛像

供养佛像

「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是这种用处,不是教人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也没有。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

《三皈传授》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