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是追逐虛妄 還是接受當下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懼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百喻經》渴見水喻
譯文:有這樣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口乾舌燥,很想喝水。看到因地表氣溫太高而出現扭曲現象的「熱時焰」就以為那裏有水,不停地奔跑追逐遠處的「熱時焰」,後來終於來到一條河流旁,面對河水看著卻不喝。
旁邊有人問他:「你渴得厲害想找水喝,現在水就在你面前,為甚麼不喝?」這人回答:「你能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要是能喝完,我早就去喝了。就是考慮到喝不完,所以我才不喝。」大家聽了這話,都嗤笑不已。
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故事中的愚人,以貪欲追逐外境,後而又以偏執否定當下因緣——他起初被表像迷惑,在無明愚癡的驅使下,盲目執著於追逐虛幻的「熱時焰」,這不就恰好映射了世間眾生的虛幻追求?比如財富、名利,這些看似真實,實則虛妄,追逐它們只會徒勞無功,陷入無限的焦灼煎熬當中。
愚人後來面對真實的河水,又因「喝不完」而拒絕飲用,因顛倒知見,陷入極端執著,失去解渴良機。他前後的行徑,因無明而顛倒夢想、因執著而自設障礙,無不展現如實知見、如理修行的重要。
愚人之行徑,其實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有人為了追求幸福,拼命賺錢,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結果陷入無盡的物質追逐中(追逐「熱時焰」)。而當真正擁有財富時,卻發現自己仍然不快樂,於是又陷入另一種極端的障礙中:「既然錢不能帶來幸福,那我乾脆放棄一切努力。」這種邏輯正是「無明」的表現——未能看清幸福的真正來源在於內心的滿足與智慧,而非外物。
又比如,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沉迷於社交媒體,不斷追求點贊、關注和認可。這種對虛擬認同的追逐,就像追逐「熱時焰」,殊不知,他人的關注永遠無法真正滿足內心的空虛,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平靜與智慧,而非外界的認可。而最為殊勝的正法存世,卻因障壁本心,熟視無睹,只一昧追求虛妄的熱鬧,不知回歸現實,廣學多聞,如理思惟,踏實修行,那麼,菩提大道自然遠矣。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