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

  1. 首页/
  2. 与佛同行/
  3. 《百喻经》山羌偷官库喻

《百喻经》山羌偷官库喻

2025年11月18日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着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着之。应在手,着于脚上,应在腰者,反着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上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译文:

从前,有一山民野人,潜进王宫,在国王的衣库里偷了一些衣物,就逃回到山里去了。国王就派了很多官兵四处搜查,终于把这个人逮捕归案。审问时,野人拒不承认是偷的衣服,一口咬定是祖上传下来的遗产。国王说:「既然是你自己家的衣服,那就穿给我看看。」这人不知道这些衣服该怎么穿,把本来围在臂上的,穿到腿上;把应该系在腰上的却戴到了头上。

国王见过这野人窃贼之后,召集诸大公王臣等共同商议此事,并且对窃贼说:「如果是你祖上就拥有的衣服,你应该知道它要怎么穿,为甚么现在却上下颠倒了?必定是你对此不了解,衣服就是你偷来的,并非你的旧物。」

 
「信解行证」须贯穿始終
故事中的野人,因贪欲而行窃,又因无明而妄语,造就种种令人耻笑的行为。野人窃取华服却不知穿戴,坚称衣物是「祖传遗产」的谎言,不正似现代人用佛学术语包装自我时将智能简化为知识符号,把修行异化为身份装饰吗?

现实中,许多人空谈佛法却无实修,听闻、记忆乃至能复述精妙的佛法名相与义理,看似拥有了「佛法的外衣」,然而,当面临实际的「穿戴」——即在生命的每一个具体情境中去体认、运用、活出这些法义时,便如野人般手足无措,颠倒错乱,徒留笑柄。

他们或高谈空性,却对眼前的烦恼束手无策;或广论慈悲,却在人际交往中锱铢必较;或精研经典,却对自身习气浑然不觉。如同野人手持华服却不知如何穿着,这些人讲说佛理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却未能将法义内化为生命的体验,未能让智慧真正穿透无明的迷雾照亮心行。

其结果是,所言所行与所宣扬的佛法精神背道而驰,产生种种「荒唐的笑话」,或将精深的禅修仅视为舒缓压力逃避生活的技巧,将无常的教法用来消解对现世努力的意义,将持守戒律的重心偏移至评判他人举止上……这不仅误导自身,更让旁观者对真正的佛法产生误解与轻慢,以为佛法不过如此。

因此,吾人当深自警策,笃实践履,信解行证,一体圆融。闻思教理是入道的基础,然切莫滞于闻,必须将所悟法义,无论深浅,即刻运用于观照心念、调伏烦恼、转化身语的实际修持中,解行相应,理解一分,便行持一分,行持中的疑情与体悟,又滋养深化解悟。


进而须远离空谈玄辩,常行反观内照:所闻妙法,是否已于心田中扎根?能否于顺逆境界中生起妙用?可曾转化内在贪嗔等垢染?若觉模糊或未契,则当沉潜身心,从持戒、修定、培育正念、觉照当下等根本处切实用功,于起心动念间精勤磨练。更须亲近具德善知识,方能避免盲修瞎练、再蹈「颠倒错乱」之失。

唯如此践行「信解行证」贯穿始终,使佛法智慧全然融入心相续,自然流露于行住坐卧,方能令佛法光明徹照身心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