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友日常
「重湿气」点算好?
中医认为「湿气重」的常见成因及与环境饮食的关联,尤其是素食者,一般而言,素食者多数吃蔬果为主,当然也有豆腐类的蛋白质食物,但都是蔬果寒冷食物,容易产生湿气过重病症,湿气重的成因,主要分为外湿与内湿两大类。外湿是指环境潮湿,如梅雨季节、居住环境通风不良或湿度过高,湿气透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内湿则多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代谢不畅,导致湿气滞留体内。饮食习惯方面,过量食用生冷、油腻、甜腻食物,暴饮暴食等均损害脾胃,削弱其运化水湿的能力,从而加重湿气。
不同类型湿气的具体症状
中医将湿气分为几种常见类型,每种对应不同症状:
第一:脾虚湿困: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症状包括四肢沉重、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滑或缓。
第二:寒湿中阻:寒邪与湿气合并,阻滞脾胃。表现为怕冷肢冷、腹部冷痛、腹泻清稀、舌苔白腻,脉沉缓[1]。
第三:湿热内阻:湿气夹带热邪,体内湿热蕴结。症状有口苦口黏、胸闷烦躁、小便短赤、大便黏腻难解、舌苔黄腻,脉滑数。
了解湿气类型,有助对症下药,调理体质。
夏季暑热的体内积热来源
夏季暑热不仅因天气炎热,体内积热多因饮食不节制(过食辛辣燥热食物)、熬夜、情志不畅导致气滞化火,以及体能过度消耗引发阴虚火旺。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暑热即阳气过盛、阴液不足,需用清热药物调理。
长时间待冷气房对体内湿气与暑气的影响
长时间吹冷气易受寒邪侵袭,特别是气虚、阳虚体质者会出现手脚冰冷、疲倦乏力、水肿等「冷气病」症状。冷气使毛孔闭合,湿气难排出,体内湿热难平衡,湿气积聚反而加重。建议适当保暖颈部(大椎穴)、肚脐(神阙穴)、膝盖以下(足三里穴。
祛湿药材与方剂 中医祛湿药材依湿气性质选用:
(一)脾虚湿困用党参、白朮、茯苓、薏仁等健脾益气药材。
(二)寒湿中阻用干姜、苍朮、厚朴等温阳燥湿药。
(三)湿热内蕴用黄连、黄芩、苦参等清热燥湿药。
四神汤(茯苓、芡实、莲子、淮山)性平和,适合脾虚湿困体质者。非所有人适用,孕妇及体虚者需遵医嘱。
针灸与穴位按摩助舒缓
中医会选择阴陵泉穴(健脾祛湿)、足三里穴(健脾益气)等穴位按摩,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湿气阻滞引起的疲倦和食欲不振。
刮痧消暑疗法
刮痧通过皮肤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散热,帮助排出体内暑热与湿气。适合轻度中暑、阴暑体质者。禁忌包括孕妇、经期女性、皮肤有伤口、严重慢性病患者及体虚者。
夏季饮食搭配与避免食材
夏季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苦瓜、西瓜、绿豆、荷叶、冬瓜、薏仁、赤小豆、莲藕等清热利湿食物。忌油腻、煎炸、生冷、甜食、海鲜、菇菌类及过量冷饮,因这些易损伤脾胃,促使湿气积聚。
食疗推荐
常见消暑祛湿茶饮有冬瓜茶、绿豆汤、玉米须茶、陈皮茯苓茶、薏米红豆茶等,均有清热解暑、利水排湿功效。冬瓜薏米汤、荷叶冬瓜汤、灯芯草冬瓜汤等汤水适合夏季饮用,健脾祛湿兼清暑。
夏季运动养生原則
夏季运动应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段,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出汗加重湿热。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保持阴阳平衡,且不可立即冲冷水浴。
冷饮消暑的中医观點
中医不建议过量饮用冷饮,因寒凉之物会损伤脾胃,降低消化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引起手脚冰冷、疲倦等症状。脾胃虚弱、慢性病患者、儿童及经期女性应慎饮。适量饮用清热解暑的草本茶饮如菊花茶、薄荷茶、绿豆汤更为合适。
夏天吃姜祛湿的适用性
姜性辛温,能温阳散寒,适合阳虚、寒湿体质者用以祛湿,温暖脾胃,增强免疫力。热性体质或湿热体质者不宜多用,以免火气过旺。建议早上饮用姜茶或食用姜类药膳,如生姜红糖水、姜枣茶等。
拔罐能去除体内湿气
拔罐主要通过负压牵引皮肤,促进血液循环,行气活血,对风寒湿痹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彻底去除体内湿气。湿气重首重内治,通过中药调理脾胃为主。过度频繁拔罐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水泡、感染,甚至耗气伤津,虚弱体质者应慎用。十四、小朋友祛湿消暑的必要性与年龄小朋友体质较弱,夏季湿热易困身,出现疲倦、消化不良、湿疹等症状。一般建议从1岁开启,在在潮湿炎热季节,出现疲倦,消化不良等状况后开始注意祛湿消暑。
小朋友祛湿消暑注意事项及饮食推介
小朋友忌食煎炸油腻、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多冷饮冰品,以免损伤脾胃。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选择冬瓜、荷叶、西瓜、赤小豆等温和利湿食材。鼓励午睡,保持充足休息。
作者:关证颢注册中医
于香港大学取得中医全科学士学位。
关医师相信结合现代科研数据、人工智能分析与传统中医智慧,能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疗方案。他注重寻找科学实证支持传统理论,结合循证医学原则与中医辨证施治,为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成效。关医师坚持以数据为导向的诊疗模式,透过系统性评估临床研究结果,确保治疗方案既有传统智慧,亦符合现代医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