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弗罗伊德的意识论与佛教的六识

弗罗伊德的意识论与佛教的六识

2025年2月21日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位经典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在他的学说中,其中一个最广为人所知的学说便是意识论。他将意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他用一座冰山来比喻这三层的关系,他形容意识层就像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尖角,只占整座冰山的很少一部份,而在水底下占整座冰山很大的部份就是潜意识层,水面则是前意识层。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着潜意识所控制,往往我们运用意识与外在的世界接触,或想透过意识改变外在的事物,然而,往往都受着潜意识中对事物的理解而干预着我们的行为,亦即是说,要改变外在的事物,便先要改变内在对事物的认知,就正正响应着佛教的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意识论中,意识的功能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借着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认识外在的世界,之门辨识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将五感的讯息转换成我们内心世界的感受,这个过程就正如佛学中所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我理解,「色」就是利用五种感官来接触外界,亦即是眼、耳、鼻、舌、身,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色、声、香、味、触。随着对外界的感知,于是便产生「受」,即是我们对外界的感受,有了「色」与「受」,我们便知道外界的存在。

 

回到意识论,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的存在,并得到内心的感受,潜意识便通过过去的经验与认知,辨别出这东西是什么,这称为统觉(Apperception)。例如:我听到天上有一种声音,从声音中,我辨别出是飞机飞过的声音,于是我便抬头望向天空,就如我所想的,见到一架飞机正正在上空经过。以佛家来说就是经过眼、耳、鼻、舌、身、意形成「意识」,亦即是第六识,有了第六识,我们便可以对外界事物产生认识、认知、分辨的作用,以眼晴所见而产生的识别,叫作「眼识」,以耳朵听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耳识」,以鼻子所嗅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鼻识」,以舌头尝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舌识」,以身体接触到而产生的识别,叫作「身识」,以大脑记忆、分析、思想产生的识别,叫作「意识」。

 


 
有了意识,我们便可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善恶、美丑、好坏…等,并作出分类,把它们划分出来,这些都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就如弗罗伊德的意识论,这都是意识层面的功能作出,让我们对外在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并能识别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

 

 

作者: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