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页/
  2. 佛友日常/
  3. 从「业感缘起」到「集体潜意识」

从「业感缘起」到「集体潜意识」

2025年5月15日

佛学的理论众多,今次想和大家会分享一下佛学其中一个重要理论「业感缘起」与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集体潜意识」,虽然一个是佛学另一个是心理学,但你会发现它们有微妙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的见解。

「业感缘起」

先分享一下我对「业感缘起」的理解,它将万事万物的生起的原因归根于当事人的业力。而业力是指一切众生在生之时,以身(行动)、语(说话)、及意(心念)来做出各种不同的善或恶事。虽然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剎那间,然而所造出来的业会一直留存着,可能在现世或是来世得到相对的结果。换句话讲,即是做了好事,会得到好的果报,相反,即是做了恶事,会得到坏的果报,现世未有得到相对的果报,必定在来世得回相对的果报。因着业力有着这种复杂的关系,于是便形成千差万别之现象。以唯识论的角度来说,业力会储存到众生心识 - 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当事人在现世或未来世遇到合适的环境时(缘起),种子便会生起,当事人便受着过去的业得到相对的果报,或事令业果有所变化,成为另一颗种子再次回到阿赖耶识中,等待下一次的缘起。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由心理学家荣格开拓的分析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概念。荣格认为人类祖先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每个当体都会经验着一份心灵底层的精神沉淀物质,这份物质是人类精神的地基,而且是人类共同拥有。另外,荣格认为人格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可以代表着我们能够感知、思考的第一层。个人潜意识是第二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被压抑的经验,及梦和幻想等。

「集体潜意识」是第三层,它代表着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是一种心灵的虚像,而且早已被规划了。这种心灵的虚像与个体在生活中呈现出来,成为个事人的个性。


对比「业感缘起」与「集体潜意识」

业感强调今生所遇到的任何人与事,皆来自于我们过去世所作与所为而种下来的。而「集体潜意识」则强调任何人都就着过去人类的进化与遗传而产生人格,两者好像在说着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佛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去演释和解说。然而,二个学语有着彼此的共通之处,业力要出现果报,需要现世人在合适的环境,即是需要众缘和合;人格的呈现,需要当事人心灵的虚像与现实生活的交互,而衍生特定的人格,亦即是说,特定的人格特质的呈现,与当事人的际遇有着划不可分的关系,而际遇并不完全由当事人可以决定,这正正反映着需要有「缘份」才能出现特定的人格特质。

好好珍惜 难得的相遇

不论是佛学还是心理学,任何人在生命中相遇,都是一种缘份,以佛学角度,可能有些业是时候要报;以心理学角度,可能有些特质我们能从中学习,因此,与任何人的相遇,其实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大家好好珍惜。

 



李伟堂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角色看佛学。心理学和佛学仿佛是二门不相关的学问,一门是西方的科学,一间是东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的科学,而佛学是一门修养心灵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心理学和佛学的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