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观世音菩萨 一 跨越宗派与地域

观世音菩萨 一 跨越宗派与地域

2025年3月15日

普陀山潮音洞前的香炉青烟袅袅,老妪颤手将一尾鲤鱼放归海浪,合掌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瞬间,浪花竟托起鱼身三次跃出水面,如行礼致谢。这般传说虽带神话色彩,却道出观音诞日的核心精神——慈悲非独人类专美,万物皆能感受觉性涟漪。农历二月十九日被视为观音化身降诞之日,实源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菩萨曾发愿「千处祈求千处应」,故信众将此日定为感恩其慈悲示现的纪念。

观音信仰的独特处,在于其跨越宗派与地域的形象转化。印度佛典中的观音原为男性,《悲华经》记载其为转轮圣王太子,发誓「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传至中土却渐现女性特质,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水月观音壁画,已见柔美慈母形象。这种转变暗合《法华经·普门品》所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日本京都清水寺的「杨枝加持」仪式,僧侣以柳枝洒净水赐福信众,正是延续唐代「杨枝观音」治病除障的传统。 

 

观音诞日的特殊供养中,「素宴渡生」最见巧思。香港志莲净苑会准备「千手观音斋」,将莲藕雕成手印形状,木耳排作千眼纹样,每道菜皆暗藏《大悲咒》字句。台湾佛光山也曾有「慈悲科技展」,展示以昆虫驱离器取代虫剂、用天然酵素分解厨余等发明,实践《华严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教导。更令人动容的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习俗:此日不出海捕捞,改将船舱注满海水暂养鱼虾,黄昏时分批放流,称作「还海供」。 

庆祝活动亦深具教育意涵。韩国通度寺的「千手观音茶道」,茶师以二十四只茶杯象征千手,斟茶时需同时顾及每位宾客,训练专注与平等心。泰国曼谷的玉佛寺则举办「闭目摸象」游戏,蒙眼者在九曲回廊中摸索前行,体验《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真谛。现代科技亦融入修行:美国「Muse」头戴装置透过脑波侦测,帮助禅修者觉察分心,此技术灵感虽非直接源自佛典,却与《楞严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遥相呼应。 

最深刻的庆祝,往往在寻常生活里。上海弄堂的老裁缝在此日缝制「无主衣」,将零碎布头拼成童装捐赠孤儿院,暗合观音「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的誓愿。日本京都主妇腌制「紫竹甘露渍」,选用观音道场普陀山的紫竹笋,腌料加入《大悲咒》水,每开封一坛便诵咒回向。这些实践非为求福,而是将慈悲化为生活肌理。 

观音诞日的真谛,亦藏于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的铜像——菩萨双目微垂,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施无畏印,看似静止,衣袂却如海浪翻涌。这份动静交融的慈悲,在香港地铁的让座瞬间、在伦敦街头的流浪者毛毯捐赠行动中持续显现。正如《妙法莲华经》所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当你在超级市场结账时,对收银员的那抹微笑,或许正是千手观音无尽慈悲中的一道光。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