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菩提」是什么?

「菩提」是什么?

甯瓏甯瓏2025年1月17日
「菩提」是什么?

「菩提」是什么?-甯珑

在佛法之中,「菩提」意指「觉悟」。这个词,「觉」的意思是「醒觉」,不再睡眠。不睡眠的状况之下,才会有「观」;有观察,才会有「悟」。所以菩提叫做「觉悟」。三界之内的苦乐在觉悟的人眼中,都只是一时的假相,故菩提的追求,可以从个人解脱,到帮助所有的众生解脱。

菩提有三种意涵: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和佛菩提。

第一种「声闻菩提」,是八地菩萨证得的声闻菩提。声闻简单来说就是听闻,意思就是说依止某位有证量的导师,听闻此师所说佛法,然后依师的教导,勤修四圣谛及八正道,嗔心平静,烦恼因根枯竭,所以他可以证得入流果,进入圣者之流,进入无余涅槃,胜者安稳的居处。有不退转者,久住有余依涅槃,不久安稳无余涅槃。这都是声闻菩提的解脱境界。

第二种菩提称为「独觉菩提」,或「辟支菩提」。在佛住世的时候,这些行者曾住在如来的教法之下,久闻正法,然后于无佛之时,世名无诲即生独觉,以自观因缘法观而独悟,自证独觉,成为辟支佛。

第三种菩提叫做「佛菩提」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可以直译无上正等正觉。「阿耨」指无上,最高的觉悟。「多罗」是示现这个证果,当他这样自证之后,他会行证佛果。「三藐」是正等正觉,不只是断自己的烦恼障而已,而是成佛要断所有的障碍和无明,而且要入无依涅槃,达到真正的解脱,成就常乐我净的妙果,这才是无上诚等的自觉。所以菩萨发愿利他自利,起四宏誓愿,誓愿度一切众生,誓愿断一切烦恼,誓愿学一切法门,誓愿成就无上觉悟。

所以说到这个佛菩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已经提到修证佛菩提止观的五个阶段。哪五个呢?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及无上菩提。

第一是「发心菩提」。什么是「发心菩提」呢?是众生愚痴反覆,无数生死,善恶夹杂,于其中间;尔时发愿意,当修习无上正等菩提,在痴孩南无状态当中起显性的发心,只是发心位而已。虽然此时菩萨尚未真正觉悟,但他已经开始追求解脱的道路,所以说发心菩提。

第二是「伏心菩提」。于此阶段,借由修行六波罗蜜多,断除见思烦恼,调柔心性,并借由菩萨行,如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行檀那等胜乐事业自调其心。

第三是「明心菩提」。此阶段菩萨借由观察三世诸法,观察非因及厌离抟食三种事、厌离妙欲法、观察习已圣谛、观察分别圣谛,而依受持所学习因之正见、行瑜伽行而修习,修习安住,专注在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依观察思惟一切法无我等诸法正见,发广大正愿之正见。

第四是「出到菩提」。于此中说经过长久善修菩萨行,增长广大菩萨行,最后无间,于一刹那时,横越一切难越宫殿,见一切佛,得见无生圆满正等觉婆罗门地,得现证最胜无生法忍,入于萨婆若的境界,统摄世间一切善法,到彼四地,故名出到。

最后是「无上菩提」。于无上菩提树下断尽最后的烦恼,进而现证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

这整个过程之中,是依于什么来决定成就?就是依所谓的第八识——如来藏,而这是每一位有情众生所具足的、如如不动的真心如来藏,即每个众生内心深处的真实心性,藏着成佛的潜力。佛陀于《楞严经》第四卷中说:「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强调因地当中依所谓的佛地的菩提心而成就于果地的一切之中。

总结来说,「菩提」这个名相,在佛法的内涵之中,并非是空洞的教理的概念,它具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行门架构的次第。透过不断的菩萨行,令得菩萨能够从因地的初发心,而能够经过一切的究竟菩萨行,而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依于依正不二之行,是一条明确的修行道路。而菩萨在究竟之余,并非只是个人悠游于涅槃之中,他仍然处于自利、利他之间,是无有间断的,持续助益众生。这也就是佛法的精神、也是佛教徒心中的向往之处。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