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绝不杀生的不杀生戒
佛陀所订立的「不杀生」戒,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最初仅是对人而言,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不杀生戒被扩大到不杀动物,甚至不毁损植物。不杀生戒被解释为不断绝一切生灵的「命根」,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令其享尽天然的寿命。
植物属于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动物和人类则为六根具足。不杀生戒还要求我们做到「不叫他杀」或「见杀随喜」。在《如法经》(DhammikaSutta) 中,佛陀说:「不应杀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
佛教对于生命的尊重,可以从僧侣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佛陀住世时,有「放生器」的设立,规定比丘日常的用水,须以滤水袋过滤,把所滤得的小生物,放置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将这些小生命送入河川泉池。佛陀告诉阿罗汉们,在喝水时不要用神通观看,否则会看到水中的微生物,为了不忍心杀害牠们而不饮用食水。受了「不杀生」戒后,不可杀害害虫如蟑螂、蚂蚁或蚊蝇等。虽然我们知道这些害虫会传播疫病,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尽任何方法来避免受到这些虫蚁的伤害,但不可以主动地杀害牠们,这一点在我们受戒前是要想清楚的。
我们可以用蚊怕水,穿上长袖衣服,也可以驱逐这些蚊虫,但不可以把蚊打死,因为要完成这个杀戮行为,我们是一定会动瞋念的,而守戒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不要让这些负面情绪有生起的空间。不过当我们患病时,若是因为细菌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疗,我们还是要遵从医生的吩咐的。受了「不杀生」戒后,不可以堕胎,就算胎儿有任何缺陷。在生命受到威胁或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时,都不可以犯戒,这就是佛教不会有战争的原因。
杀生的恶报极大,在佛经中时常提及,如《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说出,杀生有十种恶报:
一、冤家转多
二、见者不喜
三、有情惊怖
四、恒受苦恼
五、常思杀业
六、梦见忧苦
七、临经悔恨
八、寿命短促
九、心识昧
十、死堕地狱
杀报的恶业如此可怕,对于笃信「因果」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的。
佛陀劝勉世人不杀生,并不单从因果利害关系着墨。佛教着重修「心」,知道人的烦恼,身心所受的病苦,都与心灵健康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杀」的念头和感受,是极端的负面情绪,对身心有害而无益,而所经历的「杀戮过程」,会反射投影在作业者的心灵深处,做成伤害而不自知。这就是佛教常说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道理,现在是时候让大家醒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陈医生中学时皈依上乐下果法师,1991年于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义真言宗丰山派受明灌顶,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贝玛诺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读时,曾创立「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主席。
资料来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