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心经》的21个「无」

《心经》的21个「无」

2025年4月9日

晨钟初响时,老僧的槌头击向铜钟,钟声回荡于山寺梁柱间,却寻不着声响的起点与尽处。这般情境,恰似《心经》中连绵的21个「无」字,每一声「无」都如钟鸣震碎执着的迷雾。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串否定不是要摧毁世界,而是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揭开覆盖真相的帷幕。 
 
佛陀在260字的经文中,以「无」为刀刃,逐层剖开众生的认知框架。首斩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非谓肉体感官不存在,而是破除「见闻觉知即真实」的错觉,如同孩童以为海浪是实体,智者却知那不过是水的起伏形态。再破十八界法,将「眼界乃至意识界」逐项解构,犹如拆解机械钟表的齿轮组件,让人看清所谓「世界」不过是根尘识暂时和合的幻戏。 
 
禅宗公案记载,有僧问黄檗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即心是佛。」追问:「如何是心?」禅师却喝:「佛尚不是心!」这般机锋恰似《心经》的「无」字诀——先立后破,破后再破,直到无可破处方见真空妙有。当经文说「无苦集灭道」,不是否定四圣谛,而是超越相对概念的桎梏,如同《法华经》火宅喻中的长者,终要引孩子们离开对玩具屋的执着。 

 

 
现代人常困于「有」的牢笼:手机通知的红点必须消除,社群贴文的赞数必须累积等等⋯⋯《心经》的21个「无」,恰似给焦虑世代的一帖清凉散。程序设计师看着屏幕上流转的0与1,忽然领悟「无受想行识」的深意——那些让系统当机的漏洞,不过是执着「有」所生的幻影;地铁车厢里的人潮涌动,若能观如「无色声香味触法」,拥挤便成流动的静观剧场。 
 
《心经》最深的「无」落在「无智亦无得」,这不是否定修行,而是剥除「我证悟」「我解脱」的微细执取。如同顶尖舞者忘却舞步方入化境,琴师指间流泻天籁时已不知何者为谱。日本茶道「佗寂」美学中的裂纹陶碗,正实践着这「无得」的智慧——缺损处恰是月光流入的孔隙。 
 
老僧扫罢落叶,拾起一片枯叶示众:「说是叶,早非春日青翠;说非叶,分明纹路犹存。」这正是《心经》21个「无」的真谛:说「无」时,春樱照开秋枫照红;说「有」时,万象皆如朝露待晞。当都市人夜望霓虹灯海,若能于炫目流光中见「无无明尽」的空性,便知满城灯火原是心光点点,生灭相续间,自有不随明灭的觉性长明。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