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由典籍中的春节习俗观佛教中国化进程

由典籍中的春节习俗观佛教中国化进程

2025年1月28日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丰富的,每一项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春节期间来佛寺游览祈福,更是人们新春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了。

自传入中国后,佛教便不断吸收、接纳,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与节庆的互动关系。佛教始终积极参与中华节庆文化建设,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融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社会生活之中。

这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佛教在历史沿革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铸牢贡献力量的体现。

小题:佛教与春节的融和

追溯佛教与春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便要从春节的起源谈起。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当时,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宁。夏朝时期(西元前20世纪至西元前16世纪),春节的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举国共祝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祝祷、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样;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融合,春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隋唐以来,在每年岁末年初之际,官方都会举办佛教七日道场活动,即在城中心敬设道场,连续七日进行祈祭佛事活动。

据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正月,「诏天下州郡七日行道,总度千僧,上亲制愿文曰:菩萨戒弟子皇帝杨总持,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愿以度人出家功德,普为有顶无间,清净罪垢同至菩提」。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正月,「诏京城德行沙门,并令入内殿行道七日」。

而按照明代《月令采奇》卷一的记载:「是日(正月一日),弥勒尊佛诞。又藏经云:‘是大佛会’。」

由此可见,在时间的推演中,佛教宗教活动逐渐融入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为春节增添了佛教色彩。

至于这一习俗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敦煌写卷《新岁年旬上首于四城角结坛文》:「新岁迎初,结坛于四门四隅,课念满七晨七夜。」所谓四门结坛的仪式,即「于各方位敬设坛台,悬挂佛像,焚香,燃灯,散食,然后由寺院僧徒轮番诵经,晚上则以念唱佛名为主」。佛教通过为春节增添更加完备宗教仪式的方式,使到寺院祈福成为春节民众社会生活的部分内容。

小题: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而元宵节的张灯、赏灯之习俗,更是与佛教有着莫大渊源。 

佛教教义中,灯火有诸多妙用,「一灯能破千年暗」,灯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现佛之光明,去除众生烦恼。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张灯结彩,在皇宫和寺庙里更要「燃灯表佛」,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正是因为东汉明帝借鉴了佛教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燃灯供佛的做法,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能够确切表明张灯与佛教直接相关的最早文献,是梁简文帝萧纲的《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 

藕树交无极,花云衣数重。织竹能为象,缚荻巧成龙。 

落灰然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愿可逢。 

诗文前两句描述了当时灯会的盛况,而最后所言「灯王」即是指释迦牟尼。敦煌文书中的《太子成道经》中,便有记述释迦牟尼为「宝灯王」,并且「身上燃灯千盏」。

到隋唐时期,元宵节张灯,便正式成为春节民间习俗了。

隋炀帝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华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诗文描绘了灯火辉煌夜晚的热闹景象,佛教元素「法轮」「梵声」明显表现在这一画面中。

小题:游佛寺成古人春节活动

但佛教与春节的互动和融合,不仅仅是将佛教元素增添进节庆内容中。在历史上,春节期间游览佛寺,祈福祝祷,更是春节社会活动习俗之一。

入唐求法僧圆珍《行历抄》大中八年(854)条的记述:「凡此国人,不论男女,于正月中,爱游寺观,礼佛看僧。因此多人入寺游纵。」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更明确表示,「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

由此可见,正月初一的游寺礼佛,成为彼时民众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活动,人们成群结队前往寺院礼佛祈福,礼见僧人,已经是常见的文化活动。

资料来源:六榕寺

https://mp.weixin.qq.com/s/_532NPtwogY8pxfIVxp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