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般若」就是智慧吗?

「般若」就是智慧吗?

2025年3月17日

 

在寺院参观时,无柱上的楹联还门头的匾,常能看「般若」二字。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字的非(bān ruò),而是(bō rě),因为这个词系梵直接音,而古汉语读与现在有些差,所以作(bō rě)更接近。

 

般若不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六波蜜(亦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定、般若)之一。至于这两个字的含,多数时候都用「智慧」然,里的智慧非「世智辩聪」,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机巧明,也不是世所推崇的知识学问,而是能够断烦恼、解生死的大智慧。那,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

,般若的含义并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

,般若的含义并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1.  达真相的智慧即是能了知世的无常幻,能每一个当下的因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种种烦恼,也就是智慧;

2. 救度生的慈悲就是助一切生都能悟佛法的道理,不再着于世的假相,生命的种种痛苦中得解

 

 

因此,佛的般若其是智慧慈悲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去完全括般若的涵。正如《解深密》中:「慧三者:一者、世俗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具体来说

 

缘胜义谛慧:了知一切法皆是妄不、因,自己也不再取于身心,能无常的相;

 

世俗慧:然具了根本的智慧,但了度化生,又广泛学习医药、音、工匠能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因生加以引伏;

 

缘饶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生而的智慧,例如地藏菩下大愿,「地不空,誓不成佛」,仅仅是愿力,其也是般若的体。地藏菩的愿就是以慈悲心、智慧方便力作手段,一切生的嗔痴之毒。

 

 

道的修行次第上来讲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度(也就是「到彼岸」),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前五度的圆满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所以古的大德常用这样: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蜜。若二者具足,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蜜。

 

 所以想要得般若,乃至成就道,不可只知道埋念佛、腿打坐,或是只是经论典籍,而是要到的佛法落到日常生活中,理解、照助身的人做起,不慈悲心,实践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正的智慧慈悲相一的般若的修

 

据源:杭州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