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2024年11月13日

佛教常见术语「归依三宝」,其中「归」一字常被写作「皈」,来由为何?又影响「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归」一字早在汉简就出现。至于「皈」字,《说文》不录,据说是从「归」字讹变而来的俗字,即由隶书写成「归」后,再由草书而讹变为「 」(自+反)。隶书偏旁「自」与「白」形近,故「 」(自+反)亦作「皈」(白+反)。《异体字字典》则以「皈」为正字,「 」为其异体。

「归」指归向,如《孟子》:「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归」亦指返回,如隋代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1:「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

由于「皈」被视为「归」之异体,而也有了「归」的意涵和用法。如隋代嘉祥吉藏《维摩经略疏》:「本皈虚妄无所有,末亦虚妄无所有。」净影慧远《胜鬘经义记》:「前言敬礼,此云皈依,文绮互耳。」昙延《起信论义疏》:「皈敬三宝承力请加。」

甚至,当「归」也写作「皈」或「 」时,由于其字形会意的巧妙,而延伸出新的诠释。如清代释智证《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云:「梵语『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身,盖『自反为归』,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归投大觉,即反本有之觉心也。」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皈」,李添富研订,《异体字字典》,中华民国教育部,2024。
3、简牍字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https://wcd-ihp.ascdc.sinica.edu.tw/woodslip/index.php?fbclid=IwY2xjawFaIgVleHRuA2FlbQIxMAABHayuQs6SddHrKNk06zVBLyC9Yld20gsZnRcjA5PLJFrWcjizP8afedBQIw_aem_aZrfsRUGn4ftGYtgsRprZw

作者: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释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