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网络佛法的人间化
以往学佛,只能去寺庙,过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须由三宝之中的僧宝阐释,普通信众妄谈佛理,会被视为诋毁三宝。佛教文化传播的原始话语依附于宗教属性,认为作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应该存在于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保持其纯粹性,维持原本的意义,不应该夹杂其他文化理念。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社会确实在变化,生活方式不同了,传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进人间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欧阳渐在《支那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中,精辟总结了流通佛经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后之事也。释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后者事乃在于流通。」历史上,佛教是最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术很早就用来印刷佛经了;还有,印光大师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国时代便捷的新型邮政系统,通过信函及时与法师交流,指导居士修行,然后用结集出版的方式,最终提高弘法的效率。
过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头传诵、佛经记载,到现代,网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径。从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到各大佛学资料库,检索方便,我们有更好的条件深入经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难懂的名词,都能够查阅得到,读经不再是出家人的专利;微信平台、社交网络、youtube,甚至卫星电视,法师们可以透过网路解说经文,广泛传播佛教价值观。
多数的普通人,没有因缘亲近法师,通过上佛教的网站和论坛,向其他师兄请教和交流,不失为一种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学以及观点,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网路沟通交流面更宽一些,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开透明,彼此互相参考,这样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学习机会,以避免「闭门造车」独修而造成过错。
对于初入门者,网路上还有佛经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动画卡通片,深奥的佛法道理简单化立体感地呈现于网路,大大增强了可视性和传播性。科技也将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诵的经咒,转换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歌曲,例如《心经》,很多人在家里每天听佛学歌曲,一样有修心作用。
信众们也可以参与线上的佛教讲座、冥想课程等,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变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间,通过线上直播「元旦莲花灯叩钟法会」,让不能到场的大众一起祝福祈诵。佛家资讯网路化,可以方便人们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时空、跨国界与其他同路人进行交流讨论。这也正如佛经中所说的「不动道场,周遍十方」。道场的网路化和大众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间化。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