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善财五十三参

善财五十三参

2025年2月6日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故事是描述善财童子因为文殊的教导,离开故乡,前往各地,参访善知识,最后入普贤菩萨行愿海,体会到自己与一切菩萨行者一样,都将在未来圆满菩萨行之时成就佛道。换言之,善财童子与每个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就是未来佛。善财的故事,可以代表佛教的求道及悟道之旅。

 

 

〈入法界品〉的原型是源自《罗摩伽经》,然而这部经典的篇幅只有三卷,在该经中善财最早所礼见的是窟头摩城的善胜长者而非文殊菩萨,经中所参的善知识只有十二位,其中有六位是天神之流。

 

 

 

 

 

 

 

 

 

依晋译《华严经》的古本,其中善财所参的善知识为四十五位(若扣除重复参访文殊则只有四十四位),唐代日照三藏补译了摩耶夫人至弥勒之间的九位善知识,才成为目前流通的六十卷及八十卷《华严经》的五十三参。至于四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则有五十五位善知识的说法。

 

《华严经》〈入法界品〉显然是吸收了,《罗摩伽经》的内容及形式,并加以扩张的成果。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不以佛教僧侣为主要参学对象;但《罗摩伽经》似乎偏重护法神作为善财所参的对象,至于《华严经》则是各广泛地包括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善知识。

 

不过,显然《华严经》是更有计划地将善财的参学,导向以菩萨修学作为指南的方向,从一开始,善财即是由文殊菩萨的教导开始进行参学,到了最后三参,善财参访弥勒、忆念文殊,最后入普贤愿海,这三参象征未来佛是智能及愿行的圆满实现与整合的成果,或者说即便是一生补处菩萨,直到其悲智圆满之际,才可称为成就佛道。

 

有人误将五十三参直接解释为代表菩萨修行共有五十三阶位,这有违《菩萨璎珞本业经》以来的五十二阶位说。这个说法是在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后,再加上究竟觉。这说法有可能是将《大乘起信论》的究竟觉混入而形成的。《大乘起信论》区别本觉、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六个概念,既预设了众生皆具本觉真心,也说明了觉悟的历程。在唐代华严宗出现之后,确实也逐渐吸收《起信论》的思想,用来解释《华严经》。

 

参考文献:
1、〔西秦〕.圣坚译,《罗摩伽经》,《大正藏》第10册。
2、〔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
3、〔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
4、〔唐〕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第35册。
5、〔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6、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学佛教学系 郭朝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