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忍辱,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不是忍气吞声

2025年4月17日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辱」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但从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所以,忍辱的含义并不是「忍受侮辱」那么简单,通过了解「忍辱」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修习「忍辱」这一法门。


要谈忍辱,我们需要先明确「辱」来自哪里。最容易理解的「辱」,是来自其他有情的怨怼与伤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到侮辱」。更进一步的「辱」,来自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生命本身。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这个世界并非是圆满的,而是有诸多烦恼,病苦、爱苦、离别苦……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对于「众生皆苦」的感悟会越深,因为烦恼和痛苦的确是无处不在的,又因为人的贪欲、憎恨、愚痴,使我们常囿于苦恼中难以解脱,所以才会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意思是我们所在世界的众生安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 

佛教修行者的最终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佛教提出「忍辱」,为的是帮助众生从诸多烦恼中寻得解脱之道。

「忍辱」的根本含义是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不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是忍辱与忍气吞声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怯懦。「忍气吞声」更像是把遇到的糟心事打碎往肚子里咽,怨气在肚子里「咆哮」,不断折磨身心,只是不敢外露罢了。 

而懂得「忍辱」的生命犹如劲松,一切「不如意」如过眼烟云,在风雨中能保持坚挺、不减其志。修习「忍辱」,是通过不断觉察自我、磨炼自我,使自己面对一切不如意境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不起嗔恨之心。 

修「忍辱」,先觉察

面对不如意带来的郁闷、愤怒、痛苦等负面情绪时,「自我觉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快速冷静、恢复理智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找到消极情绪的源头,我们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也能理解种种「不可爱境」并非空穴来风。
 

缘起性空 不必执着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会聚而有,自性本空,不可得。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必将随着因缘散尽而灭,它们本身并无恒常自性,只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而已。 
看清这一点,我们的空性智慧才能显露,我们才能不执着于种种假像。生活中面临的一切「辱」,不过是虚妄之相,不必执着。更进一步,可以把「辱」视为逆增上缘的修行机缘,难忍能忍,专注于从佛法中汲取智慧,才能有所成就,从种种「不如意」中出离。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