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灵魂」与「鬼」
在佛教的概念中,「灵魂」和「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在日常用语中常常被混淆,但其实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功能。
首先,「灵魂」是在一般社会用语或其他学说广泛使用的字眼,在佛教中最为相似的概念被称为「第八识」。「第八识」,亦称「阿赖耶识」,或是「神识」,是一个记载了累生累世所有事情的记忆体,承载着我们的业力和习气。第八识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识(末那识:含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特质)共同运作,形成了我们的「心识」。第八识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源,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当我们的生命结束时,前七识会随之消失,但第八识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轮回转世的依据。虽然社会上普遍使用「灵魂」一词,但佛教更倾向于使用「神识」来描述这种存在。
然而,对于「鬼」的存在,佛教则有着另一番看法。鬼被视为六道众生之一,并不主张对鬼的崇拜。根据《地藏经》,鬼也有自己的世界,彼此之间并不会轻易干扰。虽然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鬼的恐怖故事,但其实鬼的性质并不全是可怕的。人有分好坏,鬼也一样,善鬼终比恶鬼多。在《佛说鬼问目连经》中,记载鬼道众生与佛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的问答,提到就算是堕入鬼道仍受因果业报影响,无一幸免。
佛教强调,真正的鬼不会对人造成妨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修正内心的「鬼」,即贪、瞋、痴等负面情绪。透过修行,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心的恶鬼转化为善良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为清净。修行的过程中,遵循佛教的教义,例如三皈依、五戒、六度等,皆是为了降伏心中的恶鬼,让我们的内心回归平静与清明。
在佛教里,灵魂和鬼的存在都是因果法则的体现。每一个生命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业报,这些业力在我们的第八识中积累,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当一个人死亡时,灵魂(第八识)会根据其所累积的善恶业力,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业报差别经》也提到众生会因十业(身作恶、口作恶、意作恶、悭贪、妄求非分、谄曲嫉妒、起于邪见、爱着不舍、因饥而死、枯竭而死)而堕入鬼道。
因此,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灵魂以及鬼的存在,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关于生命与存在的思考。灵魂作为我们生命的核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情感;而鬼则提醒我们要面对内心的阴暗面,通过修行来净化自我。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命向善,最终达到解脱与平静。
参考文献:
1. 星云大师(2018)。《佛法真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星云大师(2018)。《在人间自在修行──八识讲话》。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