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何谓「六根清净」

何谓「六根清净」

2025年4月25日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 ──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关于修持的工夫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着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六根清净」才能「六根互用」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 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末,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