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我为了他好 但他不领情怎么办?
亲人、朋友之间相处时间长当意见不同时,容易产生矛盾,「我这是为了你好」这是许多人常找的借口。但是,为了他好,不论做甚么就都没错吗?如果出发点是善意的可实际做的事却伤了人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謹記「业」不亡 不失不坏 相应不差
用佛教的角度来看,心念是意业,说的话是口业,做的事是身业。简单来说,善业引发善果,恶业引发恶果。即使发心是好的,但是行动和语言伤害到了别人,也会引发不理想的结果。
「我打孩子是为了他好」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却不是很恰当。比如,小龙妈妈是一位在社会上小有成就的人,她对小龙的未来充满了期许,希望他长大后比自己过得更好。
在班级里,小龙成绩不算拔尖,所以他的课业变成了小龙妈妈的一大心事。高声训斥是家常便饭,动手教训也偶有发生。小龙妈妈这样做,小龙的成绩就会好了吗?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在鞭策下更努力用功,也有的孩子因此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有的孩子对家长产生了反感情绪,再也听不进去家长的任何话, 家外找家,去外面寻找倾诉的对象。假如因此联系上社会不良人士,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十分危险。
別让至亲变冤亲
像这样的亲子关系在生活中并不罕见,而类似的情况套用在兄弟、姐妹、夫妻、好朋友等关系上也一样成立。因为关心,所以唠叨,甚至谩骂,气急了还出手打人。最初的善意在恶口甚至暴力中荡然无存。原来的目标不论是否达成,亲友间的关系已然恶化。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因此,即使在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不应只顾自己的想法行事。少开恶口,多说爱语。否则,在你不经意间,至亲可能就变成了冤亲。
「好心办事」值得原谅 仍需忏悔
所谓「关心则乱」。有时,我们很热心地帮助亲友,但在还未充分了解情况前就急着行动,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很多时候,好心办坏事的人心里也有委屈:我好心好意帮你,我凭甚么要认错?虽非本意,但是给别人添了乱。一句诚恳的道歉可以化解对方的怨怼,何乐不为?
一些人认为,谁道歉谁就输了,因此不轻易低头认错。谁对谁错?谁输谁赢?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张三问李四:「为甚么我们家天天吵架,你们家却总是和和气气?有甚么秘诀吗?」李四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
这话张三就听不懂了。李四解释道,假如有人打破了一个杯子,张三家的人会觉得自己没错,而去指责别人没把杯子放好。放杯子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有错,是对方不小心,才把杯子打破。
李四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如果有甚么争端,大家都会承认是自己的错。如果有人打破杯子,他会马上认错。放杯子的人也会检讨自己,不该把杯子随手放在外面。
适时认错 别让初心蒙尘
即使是好心办坏事,也应该适时认错。假如固执己见,还用原来的方式方法行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别人添麻烦,最初帮人的善意不但没有实现,反而给他人平添了许多烦恼。
好人难做?那是方法不对
是的,学菩萨们随缘度众生的差事并不好做。用对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别人。「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难点在于,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还需用不同的方法,善巧地解决各类问题。
佛陀在世时,先观大众的根机,再为他们随宜说法,「渐顿随宜,隐彰有异」。观世音菩萨在度众时,也观大众的因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我们只要善用其心,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人。比如,请用善解人意的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很多矛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没有充分交流,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你觉得一个人的行为不合理,在指责前,可以先问他为甚么要这么做、他心里的需求是甚么、他是否有说不出口的顾虑等等。
此外,请用柔和的心与他人交流。在被他人反驳时,不必疾言厉色。意见相左时,即使觉得自己是对的,也不必用强硬的语气回应。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彼此的心里都不舒服。
另外,请时时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正所谓「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渴望伟大的人,不一定就很伟大;自认渺小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渺小。
在帮助别人时,用居高临下的心,赢不到真正的尊重,最多只是碍于身份的表面恭敬。佛陀和大菩萨们念念利益众生,并且一直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两者并不矛盾。其心谦下,才可长佛善根。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