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转恶为善—心灵的炼金术
「转恶为善」如同将顽铁炼成黄金——矿石藏于地底时,不过是黯淡的泥沙;经烈火熔炼、反复捶打,却能绽放耀眼光芒。佛陀在《法华经》中揭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直指恶念与善性本是一体两面,端看能否以觉醒之火淬炼本心。这不是掩盖过错的粉饰,而是从根源转化心念的修行艺术,犹如淤泥中生出莲花,腐朽处滋养新芽。
有人误解「恶业如山,不可撼动」,实则佛陀早已留下解药。《大般涅盘经》比喻:「譬如油渍衣,灰汁能洗濯」,即使染上厚重污垢,只要以忏悔为清泉、善行为皂角,仍能涤净心布。更有人将「转恶」寄望于神佛之力,却不知关键在于自心。佛经中记载,央掘魔罗曾杀人如麻,却因一念悔悟,放下屠刀证得阿罗汉果(《央掘魔罗经》)。这正是「转」字的真谛:无需否定过往,而是以觉照之火重新锻造。
转恶为善的第一步,是直视心中的「锈斑」。如同医师治病须先诊断病因,修行者需坦然面对贪、瞋、痴的毒根。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教导:「观罪性本空,由心起亦由心灭」,恶念如云雾生灭于心空,若能不惧不逃,雾散时自见明月。《六祖坛经》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点破:清净本性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尘埃遮蔽。
第二步是以「善行」为熔炉,重新锻造习气。这并非压制恶念,而是转化能量——瞋怒如火,可焚毁他人,亦可点亮温暖他人的灯烛;贪求如绳,能捆缚自我,亦能编织助人的桥索。佛经记载,波斯匿王曾因嫉妒烧毁敌国粮仓,醒悟后改以同等财力广设粥棚(《贤愚经》)。这正是《维摩诘经》所说:「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将烦恼视为修行的沃土,而非诅咒的烙印。
最终,需让善念如活泉流淌,而非停滞的池塘。许多人行善后执着功德,反成另一种「善的枷锁」。佛陀以「三轮体空」破除执着:布施时不念施者、受者与所施物,如同雨水滋润大地,不择沃土或荒原。《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正是提醒世人:真正的善行如风过竹林,沙沙作响却不留痕迹。
日常修习中,可化用三种「心灵炼金术」。其一,遇恶念浮现时,默念「此是旧习气,今当转新机」,如铁匠将废铁投入火炉;其二,行善时观想「愿此善根如水,涤净自他心垢」,让善举成为流动的活水;其三,睡前反省一日心念,仿若淘金者筛去沙砾,只留点滴金光存入心田。如此实践,便是《法华经》所言:「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将平凡生活化为修行的道场。
转恶为善并非神话,而是每个呼吸皆可实践的心灵革命。孩童失手打破陶瓶,若只哭泣懊悔,满地碎片仍是碎片;若能拾起残片拼成马赛克画,废墟便成艺术。佛陀在《华严经》中揭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皆具转化烦恼的潜能。当我们不再将「恶」视为烙印,而是觉醒的契机,便能从「恐惧阴影」的囚徒,蜕变为「创造光明」的匠人——以生命的锤砧,将所有伤痕锻成慈悲的花纹。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