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如何分辨「有漏」与「无漏」?

如何分辨「有漏」与「无漏」?

2025年8月29日

想象你用水桶装水,若桶底有破洞,无论倒入多少水都会漏光——这就是佛教说的「有漏」。在佛法中,「漏」(梵语āsrava)比喻烦恼像漏洞般耗尽生命能量,让人困在焦虑、贪求的循环里。而「无漏」则如完好的容器,能蓄积清净智能,导向真正的自由。要分辨两者,需从三个层次观察: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与生命结果。


 
第一:从行为动机分辨:执取或放下? 
当你读书是为了超越他人、炫耀成绩,即使考了满分,这仍是「有漏善行」。因为动机隐藏比较心与焦虑,如同《杂阿含经》所说:「于可念色而起乐着,不可念色而起憎恶」,即是对喜欢的拼命抓取,对讨厌的极力排斥。反之,若读书是为探索知识本质,即使成绩普通,过程中保持专注与好奇,便是「无漏善行」。同样扫地,凡夫想着「何时扫完」是烦恼,禅者专注当下拂尘,即是清净。
 
第二:从情绪反应观察:波动或平静? 
试想朋友抢走你的机会,若你怒火中烧、彻夜难眠,这便是「有漏」的典型反应,情绪被外境牵动,如枯草遇火即燃。但若你能觉察愤怒的根源,例如恐惧被否定,并以《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提醒自己放下争胜心,此时的平静即是「无漏」的萌芽。关键在于,有漏情绪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无漏觉察则如阳光融化积雪。 
 
第三:从生命结果验证:束缚或自由? 
有漏行为必留下「心灵债务」。例如沉迷手机游戏换取短暂快乐,事后却空虚懊悔,甚至熬夜影响健康。这正是《俱舍论》所说「长养诸有,流转不绝」,即是烦恼不断增生,将人绑在恶性循环中。无漏行为则像存入「解脱存款」,如每日静坐十分钟观呼吸,或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虽看似微小,却如《中阿含经》所言「空欲漏,空有漏」,逐步清净执着。

 
 

「无情无感才是无漏?」错!无漏并非麻木无感。佛陀吃饭时细嚼慢咽,品尝米香却不起贪爱,见众生病苦流泪,但悲心不陷忧郁。这才是「无漏有为」,体验世界却不执取。无漏亦可融入日常。学生解题时专注思考本身,而非纠结分数,主妇煮菜时用心感受食材变化,而非担忧家人评价,皆是转有漏为无漏的契机。 
 
故下次感到焦虑或贪求时,尝试先深呼吸三次,像按下内心暂停键。然后问问「此刻的念头,会让心更自由或更沉重?」最后,若念头带来沉重,默念《心经》「色即是空」,「色」指执着对象,「空」提醒其无实质束缚力。 
 
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分辨有漏无漏,终究是练习在每个起心动念中,选择做烦恼的旁观者而非奴隶。当你发现面对失去的工作机会能一笑而过,见他人成功可真心赞叹,这便是无漏生命的花朵,正在你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卷8(229经)、卷43(1176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CBETA电子佛典) 
2. 《中阿含经》190经〈小空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电子佛典) 
3.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有漏法定义)
4. 《佛光大辞典》「有漏无漏」条,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出版社,1988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