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榕园晚晴 | 嗔心甚于猛火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中云:「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今生后世遇见的人事,都不喜欢见到他。」
弘一法师摘抄《佛遗教经》中的这一句偈语,是佛陀开示众比丘时所说。这一句偈子后文,佛陀告诫众弟子——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嗔心过患无量无边
嗔,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谓嗔心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当嗔心生起,就算身体不动,内心还是恼热焦躁、无法安定。
嗔心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无量无边,「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故此,若一个人内心的嗔恚不现起,「歇即菩提」,让这颗狂心安下来,才能获得现前当来的清凉自在。
摒弃嗔恚心靠「离嗔」和「行忍」
那么,如何做到摒弃嗔恚心,内心止定?
一为「离嗔」,内心息嗔,须增智慧,我们要善观缘起,怀大慈悲心。当我们善观因缘时,对事物的变化、增长、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进而做到不因我执而起种种贪嗔痴念。此外,我们于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不仅要注重自己忍辱离嗔,还应谨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这便需要我们怀着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如是行之,即可谓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经》中云:「见怒能忍,是为梵行。」我们要安忍于种种逆境、辱境,对于一切外境变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变化而让内心随之起伏波动,调伏自心,让自己的内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对一切境遇辗转。
离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观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缘起自性,起正知见,止恶修善,自他饶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乐之道,定然能够获得现前当来的无上清凉。
资料来源:六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