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菩萨行与阶位

菩萨行与阶位

2025年10月31日

汉传佛教的菩萨阶位理论,深受《华严经》的影响,尤其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品的内容,具有菩萨修行次第的描述,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意味。然而,《华严经》本身并未明白宣称,上述各品具有明确的高下差别的地位。

《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间的高下差别,来自经典中菩萨说法处所的高低不同,以及每次菩萨在说法前,佛陀由哪个身上部位放光的差异,这两个理由所得到的暗示而启发。如下表所示:

真正具体发展出汉传佛教菩萨五十二阶位说法的经典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这部经依现代学者的考据,被怀疑是在中国才被编集出来的,它可能是受到《华严经》以及《梵网经》、《仁王般若护国经》的影响而出现的。《梵网经》、《仁王般若护国经》也一样被认为是在中国所编集的疑伪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在十住之前加上十信作为前行,在十地之后加了等觉与妙觉,形成了五十二个菩萨位阶。它又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区分为六种种姓,依序为: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这说法可能是受到《仁王经》的影响而来。《璎珞经》又将六种种性以六种璎珞来比拟:铜宝、银宝、金宝、琉璃宝、摩尼琉璃宝、水精琉璃宝。因而呈现了高下的阶位区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的说法,强烈影响到汉传佛教的菩萨修行阶位的观点,天台宗将之纳入,华严宗也并未反对,于是形成了一种汉传佛教公认的菩萨阶位说的传统。然而天台判教中将五十二阶位分别纳入化法四教中别教及圆教之中,因此形成了两重五十二位的阶位,使得菩萨阶位更为复杂。后来禅宗不立阶位的作法,恰如对此一说法的颠覆与反对。

参考数据
1、〔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正藏》第24册。
2、〔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3、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出版社,1988。
4、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