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为甚么说菩萨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门?

为甚么说菩萨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门?

2025年5月28日

大乘菩萨戒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佛教的根本是自觉觉他,要求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菩萨戒的所有内容都体现在三句话中,这三句话是:

 

第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第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第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以上三句就是大乘佛教菩萨戒中所说的「三聚净戒」,它概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下化的一切大乘佛教的所有法门。

 「三聚净戒」与大乘「「四宏誓愿」相应结合

三聚净戒」中的第一戒:「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是说的持戒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律仪戒」。「一切净戒」,自然都是有助于修行成佛的行为准则,这是佛教的判断标准,以清净向上为其特点,以涅盘成佛为其宗旨,由是可以说,凡是有利于清净修行的一切大小乘戒律都可入于其中,持受修习,反之,对佛教追求清净涅盘活动有障碍的一切行为或准则,都是不能容许接受的。

「三聚净戒」中的第二戒:「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是说的修行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善法戒」。佛教的善恶观为善、不善、无记三种,最后一种「无记」是说的非善非恶的情况。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历史悠久,宗派众多,修习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有多条道路通向解脱的彼岸,因此通常称为「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这条「摄善法戒」可以说广纳包容了所有能够修习善行的方法和道路。

「三聚净戒」中的第三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是说的佛教的目的,在佛教中称为「饶益有情戒」。「饶益」是佛教专用语,即有益。「有情」是说一切含有情识的众生,它既包括了人,又包括了非人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牲畜鸟兽等。「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度所有有情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就自己不能得度,体现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理想。

大乘佛教强调「三聚净戒」的内容还与大乘佛教的「四宏誓愿」相应地结合。「四宏誓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中「摄律仪戒」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饶益有情戒」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遗训中说「以戒为师」,戒对我们学佛修行来说,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