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波罗密」是什么?
「波罗密」来自古印度梵文的语言,它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比方说,从迷惑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从苦恼的此岸,到达幸福的彼岸。「波罗密」,特别常见用于「般若波罗密」,而其中「般若」则是智慧的象征。大家都会念佛教有几本大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等,旨在帮助修行者达到解脱和觉悟。
首先,「波罗密」这个字的基本意义代表的就是「完成」或者「圆满」。所以当你今天肚子很饿,吃一吃,说我饱了,也可以用一个古代语言说我「波罗密」了。这种充实的幸福感不只是物质的饱食就可以达到的,还包括心灵上的提升。要从所有的迷惑与障碍中,彻底出离,圆满智慧,即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理。在佛教中,所谓的「波罗密」的实践又叫做「六波罗蜜」或「六度波罗密」,包括我们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波罗密如果都成就了,这个人就是从迷惑变为觉悟了,也可称之为「佛」。
第一个入门的是「布施」(Dana)就是付出,而布施的对立面是贪婪。我们人生之所以缺乏成就感或者觉得不幸福,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惯于要「抓」得更多,包括利益、权势、美貌、名声等等的隐喻。佛教认为人生所有的成就,应该是以给出去为开始。而布施的行为也能成就愿意给予的人三种无所畏惧的境界,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将行善和帮助别人作为首要,实际上也是成就自己的内心。
第二个波罗蜜叫「持戒」(Sila)。守戒或持戒这一词,常让人望而却步。人们比较容易去理解善行好事,但戒律总让人觉得是用一大堆的规章来约束人。但是佛教认为,我们凡夫就是被有形无形的欲望所束缚了,所以根本不叫「自由」。因此,受戒不是用来对付人,是让你恢复「自由」的方法。就如你可能嫌交通规则很烦,但是在道路上遵守规定不就是保障我们的安全吗?所以持戒是一整套如何达成自由的道路,避免我们做出有害的行为,也是达成波罗蜜的进阶法。
再来是「忍辱」(Kshanti)。忍辱不是单纯的忍耐,而是摆平是非,化敌为友,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忍辱的人很难成就大事,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轻贬你,你马上就受不了,要瞠目相向,就也不会到达所谓的「我已经彻底无畏于人生,一切没有任何惧怕」的状态。因为可能还惧怕别人会唾骂我们,羞辱我们,误会我们等等,那我们能够忍耐,能够不把心伤害、不心动、不乱我们的心识,所以忍辱不只是单纯的涵养而已,而是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就算有时候当好人好到最后好困难,对方还不见得领情还会骂我们。因为这些智慧,我们都能够淡然处之,还是能够不在乎的去行善,这样就会更加巩固我们自己的道心。
再接下来就是精进(Virya),即是努力勤奋,永不懈怠。不论于哪一个学程或者是人生经历中,持续的努力都是成功的要诀。我们能够不间断去锻炼自己,每次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你都感受到很有成就感,很有喜乐善法欲。精进是一种态度,而非视之为代价,当做责任、当做义务等。
然后是禅定(Dhyana),即安住于一心,其中又分为「禅」与「定」。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盘腿放空自己,实际上只要你的脚跟着头走,这就是定静的功夫。你对外在环境的时候不被影响,吃饭的时候就全心吃饭,走路的时候就悠哉地走路,这才是禅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当中都应该是禅定,专注当下,清空自己。
最后就是般若(Prajna),是别解「智久住行下」,是透过接纳身心的现象而证得的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是能够让你看清万事真相的佛菩萨的智慧,能够让你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智慧,能够让你真正不被障碍的智慧,不为假相缺失自己的清静和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密。
因此总体来说,「波罗密」就是一条通往智慧和觉悟的道路。透过修六波罗蜜的本愿,我们能够从迷惑转向醒觉,从痛苦转向快乐,来实现你的生命价值。每一个修行众生,都能对治修行法门,精进努力地在日常里头修菩萨教法,从而达成圆满愿景。同样的,我们获知了如何「波罗密」,也会带给你丰盛的人生,可以用满满的心灵财富去面对生活的每一次出发,让你的人生能够得到解脱,最后达到彼岸。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