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教談生死之临终与丧葬

佛教談生死之临终与丧葬

2024年11月14日

有学者将佛教的丧葬仪式,依功能分为二:一是福佑亡者,使他们免于受前世所造业果所苦;一是加护生者,使他们免于受到恶灵或亡魂的干扰。

这两套丧葬仪式对佛教而言不可或缺,证明「亡者」在佛教文化里有其重要性——他们或者是庇佑子孙而令人崇敬的祖先,或者是潜在的有害的鬼魂。但这种分法似乎未将圣者死亡的情形考虑在内。

在佛教的场合,死亡分为两类:一是特殊的死亡(special dead)隶属于觉悟的圣者,这类死亡意味着解脱、涅槃,或是菩萨的方便示现,或是往生净土,且往往伴随瑞相或舍利;一是一般的死亡(ordinary dead)则属于无明众生,他们死后会继续六道轮回。

但对死亡划分「特殊」与「一般」的界线,有模糊地带。一般亡者可透过超荐法会而往生佛国,造了恶业的众生透过临死前的觉醒也有机会免于堕入恶道。而无论是哪一种死亡,对于生者而言都是一种失落,因此人们相信,圣者死后仍可回应世人的祈祷,灵性力量还保留在舍利、画像中;一般人死后,也仍会持续关心庇佑在世的亲族。

古代印度的君王,曾为当地僧侣的舍利建立很多碑文,就在一块西元1世纪的碑文上写着:「这些舍利充满着戒、禅定、智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另一块约西元25年以佉卢文书写的碑文,也描述舍利具有这五分法身。

佛教徒往生后,他们的舍利仍承载其生前所作善行而累积下来的功德、法身或灵力等「常在不变」的这番信念,其实对在世亲友而言具有很大的慰借作用。就在一部律典记载,阿难尊者因为舍利弗入灭而感伤不已,佛陀开导他:舍利弗虽然入灭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乃至三十七菩提道品等,都没有跟着入灭。

眼看阿难还是很哀伤,佛陀用无常法门开导他:「一切恩爱欢乐之事悉皆无常,终归离别。」又说:「舍利弗入灭后,他的生平美德都为当地所传颂,所以我们无需忧愁。」最后说:「要在世间这茫茫大海里以自己为岛屿,做自己的依靠,精勤正念,奉持伦理道德,调伏烦恼;而不过于依赖他人。」佛陀善巧方便地帮助阿难心开意解,度过他面对舍利弗去世的难关。

参考文献: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正藏》第24册,经号1451。

Gregory Schopen,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Collected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Epigraphy, and Texts of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Bryan J. Cuevas, “The Buddhist Dead”, in Bryan J. Cuevas and Jacqueline I. Stone eds., The Buddhist Dead: Practices, Discourses, Representation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Margaret Gouin, “Funeral Practices” (last modified: 21 February 2022), Oxford Bibliographies, https://reurl.cc/9Oe2Wa, 2022/02/25 ac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