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从《佛说善生经》看佛教家庭伦理观

从《佛说善生经》看佛教家庭伦理观

2025年4月22日

 《佛说善生经》一作《善生子经》,是佛教集中论述家庭伦理关系的一部重要经典。佛教实行出家制度,但并不完全否定世俗的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释尊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论述过佛教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佛说善生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
 

據經中所說,上下四維六方,代表了眾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包括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師弟子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主僕關係、親友關係、世俗與出家修行者之間的關係。
 

解脱烦恼痛苦

佛教讲破除烦恼,烦恼就是痛苦。佛教以人生为烦恼,其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要就是围绕着人生是苦这一主题展开,论证人生如何是苦、苦的原因,脱离烦恼后的境界以及如何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由于早期佛教教义以人生为烦恼,以家庭为累赘,因而主张修行者应当出家,组成僧团,过共同修行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保持六根清净,断绝尘缘,不为尘世烦恼所缠扰,这样才有利于挣脱烦恼对身心的束缚,证得彻底自由的精神境界。因此,原始佛教时期,佛陀的弟子们总是选择远离人群聚居的地方进行宗教修行,以免受到世俗的欲望和情感之干扰,尽可能地集中修行者的精神和意志,达到修行的目标。《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出家修行者,应当抛弃财产,过乞食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修道者来说已经足够了。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出家修行之前,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也曾结婚娶妻,也有过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是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释尊并未沉湎在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中,而是以彻底解脱人生烦恼,追求彻底的精神自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视家庭为追求解脱之负担,毅然弃家出走,离开父母妻子,走上一条出家修行的道路。

数据源:节录绍兴炉峰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