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生活 戒律

生活 戒律

2024年12月18日

皈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成为佛教徒后,第二步就是学戒、受戒与持戒。戒的梵语 叫做「尸罗」( Sila ),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律的梵语叫做「维奈耶」(Vinaya) 意思是法律。戒律就是「止恶修 善的法律」,是佛教徒生活的 准则。戒律为修行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减少受烦恼困扰的机会,同时增加智慧增长的因缘。

由于学佛的人共有七众, 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 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 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 戒、三百四十八戒。佛教七众都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佛陀最初教导弟子的三无漏学中,以戒律为一切修行的基础,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与判断,去遵守它们。 佛陀成道后初十二年,并未制戒,其后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 免有流品杂滥,问题也多了,佛陀因此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愈来愈多,分类也愈来愈细, 最后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佛涅槃之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第一次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是昆尼和昙摩。昆尼就是律藏,流 传至今,没有增加,也不减少, 这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需要知道的。


佛陀入灭时,咐嘱阿难: 「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 之修行,能得出世。」由此可知受持戒律的重要。守戒的功用,如《成实论》云:「戒如捉贼」,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戒,是一种生活规则,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使我们获得幸福。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皈依后没有特定的时间要受戒,要待因缘成熟,环境许可才能够持戒而不犯戒。受戒前要 先学戒,了解所受持的戒律的意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温馨提示是要接受受戒后生活的转变。受戒时接纳的戒体,是一线相承,师师相授,传自佛陀。得到戒体的人,遇到戒境,他的戒体自会产生力量来防非止恶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