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守护生命的五戒

守护生命的五戒

2024年11月29日

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演道俗业经》说:「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思仁不杀; 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 戒。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不饮酒戒为遮戒。犯了性戒,除了戒罪,还要受业报。五戒的毁 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轻罪可通’隐悔。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 『咄!男子!此恶若之生,于汝 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 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不杀生戒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无辜的动物。 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要求更高,包括不得损害植物。在《如法经》中,佛陀说:「不应杀 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杀人是重罪不可侮。

盗是偷盗,是不与而取的行 为。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以上,是重罪不可悔,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的。

五戒信士,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两身相和合,均为犯 邪淫戒。在《优婆塞五戒相经》 中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但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社会的道德观而制定的。

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言语, 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 方便妄语。犯大妄语罪,如妄语 已得上人法,即成重罪不可悔。

不饮酒戒是佛戒的特性,制戒的原因是酒精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兴奋的作用,所以受持者也 不可以吸毒或服食兴奋剂。

求受五戒,应向比丘求受。 在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 没有犯五逆罪(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 血)。《灌顶经》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 身。」修持五戒十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所载,若发出离心,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 (四果者,必须出家)。在佛典中,每称五戒为五大施,由于其本意是在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惧心。受持杀戒,不会伤害众生; 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持邪淫戒,不会淫污他人;持妄语戒, 不必怕我欺骗;持饮酒戒,不会饮酒而疯狂;这就是受持五戒的 社会意义了。五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石,守护着行者的生活, 持戒会灭少烦恼,并增长善行, 让众生在和谐社会中生活,达到建立人间净土的目的。

 

资料来源:陈家宝医生

 mind2spir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