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大乘佛教的兴起?
2025年4月24日
大乘又称为菩萨乘。大乘佛教大约出现于公元第一、二世纪之间。他们自称为「大乘」,以释尊作为榜样,强调以成佛作为目标,立志要化度一切众生;而把那些只求取阿罗汉果,着重个人解脱的派别,贬称为「小乘」。
大乘佛教的出现,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根本的,是佛弟子对释尊的怀念。佛陀灭度后百余年,由于跋耆比丘犯戒的事故,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及大众部两大派系;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再辗转分裂成二十个部派,史学家把他们称为「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到了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在位的时候,发展到最高峰;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对宇宙万有的分析,严密而烦琐,终于把活泼的佛法变成死板的理论,完全脱离了社会大众的生活。部份务实的信徒,努力摒弃那种错误修学的方法,重新回归到佛陀 着重解脱的慈悲精神。
另一方面,在这段期间,婆罗门教再度复兴,还取得统治阶层的信仰;到了公元四世纪,势力更为强大,他们并且对佛教作出了尖锐的攻击。佛教为了挽救当前的危机,和婆罗门教相抗衡,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短处,以迎合时势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大众部的学者,在不违反佛教基本精神的前题下,把其他学说的精华,融化入佛法中,结果使传统的佛教产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大乘运动」。
那些怀有进步思想的信徒,不分僧、俗地凝聚起来,他们自称为「菩萨众」,指出小乘的阿罗汉果并不圆满,不论在慈悲、智慧和成就等各方面,和佛陀都有很 大的差距。我们既然要成佛,便应该以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作为典型--即本着利他的菩提心去实践六度、四摄,只要能够这样贯彻下去,将来必定可以成佛的。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