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何为「戒体」
戒体乃是佛教受戒主体由受持佛教戒法而获致的内在体性。对于戒体问题,曾出现过多种主张,主要有如下三类:即色法戒体说,主要为小乘佛教一切有部所持;二是心法戒体说,此为法相宗的观点,并为唐代道宣律师等所采纳;三是非色非心说,这是成实论的看法。
智者大师在其《菩萨戒本疏》中曾提到,当时佛教对戒体问题的不同主张,或以教为戒本,或以真谛为戒体,或以愿为戒体,表明戒体问题在佛教内部一直存在争议,而未能得到一致的认识。即便是天台智者,也既主心法戒体说《摩诃止观》,同时又认为性假色法即戒体的色法戒体说《菩萨戒本疏》。
佛教戒体问题,由于涉及到佛教戒律的根本依据问题,因此在佛教戒律学思想中具有很重要地位。只有明确认识佛教持戒的体性问题,才能使教外的戒律规范仪轨,最终转化为持戒主体的内在自觉和实际修持行为,使他律之规范转化为自律之戒。因此,这对于整治晚明丛林戒律混乱的现状,更具有现实意义。
晚明戒体问题的各种论述
对于戒体问题,天台智者大师在《梵网戒疏》中认为:「戒体者,不起则已,起即性,无作假色」;并引《璎珞经》说:「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天台智者于《梵网戒疏》中所说的无作戒体,即是无漏色法,非本心本具,而由师师相承传授而习得,因此表现为三种情形:对于未受戒者来说,则无戒体;对于已受戒者来说,则具戒体;若已受戒者毁戒,则戒体当失。在天台智者看来,戒体非为本心自性所本具,而是随受持戒法的具体行为而生起。就戒体的生成活动(即受持戒法)而言,戒体乃是经验的生成,而非先验的本体存在。但戒体一旦生成,即具有根本性的存在力量。因此,天台智者上述戒体论,具有生成即戒体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受戒本身就意味着戒体的生成。
在《戒疏发隐》中,云栖以戒体无无作义为非,而以有无作义为是,他说:「心虽无为,戒虽无像,而以无为心受无像戒,岂得云无?然前云如是因作,便有无作,则一作之后,任运止恶,任运持善,功德自然增长,无作而作,作实无作也。」在云栖看来,受戒本身是受戒者的内心自觉选择的主体行为。这种主体行为的作出,本身就意味着止恶持善的价值选择。因此,戒本无作而心有作,无作即是有作。对此,云栖进一步指出:「即心为戒,固尽理之玄谈;因戒摄心,实救病之良药也」。据此,袾宏在处理解戒体问题时,既重视「即心为戒」的受戒持戒主体的自律行为,同时也强调「因戒摄心」的他律作用,表现出摄戒归心、藉戒摄心、戒慧并重的思想倾向。
基于此,袾宏着重阐释了所谓「一心持戒」的思想。他说:「一心者,无二心也。一心不乱,始名持诵也。按一心念佛,有事有理。此亦应尔。事一心也,以心守戒,持之不易,诵之不忘,无背逆意,无分散意,心不违戒,戒不违心,名一心也。理一心者,心冥乎戒,不持而持。持无持相;不诵而诵,诵无诵相。即心是戒,即戒是心,不见能持所持,双融有犯无犯,名一心也。」根据净土佛教的一心念佛思想,袾宏进一步推导出「一心持戒」论。由一心念佛之中的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区分,而有一心持戒中的事一心与理一心。具体地说,事一心折戒,属于经验性修证的他律行为,「心不违戒,戒不违心」;而理一心持戒,则更为强调对受戒持戒与存在理体的内在同一性,强调即心是戒、即戒是心的自律性,心与戒在本体论上的同一。由心戒一体进而戒净一致、念佛即持戒,足以表明袾宏的戒律之学,非为中国佛教律宗的理路取向,而是具有明显的摄戒归净、摄戒归心的圆融倾向。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摘自陈永革《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论:从摄心归戒支禅律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