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四位高僧和母亲的故事 (上)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撰成《佛教以孝为本论》,标明佛教同样以孝为本。其实在历代高僧中,就算从世俗角度看,也有很多至孝之人,下面讲述几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古今高僧孝行,学习并践行孝道。
念佛度母——宗赜禅师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
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地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
禅师曾着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取材自净土圣贤录)
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 的典型了。
虚云禅师苦行报母
虚云老和尚父亲玉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依然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内心十分虔诚,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了。待到十月期满,老和尚父母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二人惊醒之后,胎儿便降生了,一看却是一个肉团,老和尚母亲当时便因为惊吓而气绝。父亲便差人将血球丢到河里。第二天,有卖药翁经过河边,见到血球,破开之后竟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即虚云老和尚。一番打听之后,又送回家。就这样,老和尚并未见到其生母,是由继母抚养成人的。
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只有他他一个人坚持礼拜前进。老和尚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塞拉利昂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塞拉利昂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因为错过宿店了机缘,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已经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状态。后来得到一个叫「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乞丐相救,得以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在洪福寺挂单过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进,拜到五月底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多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
后来老和尚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于是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每天礼忏若干拜,一心求见母亲一面。随后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求见母亲。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老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后虔诚祈请,在梦中得以亲见母亲乘龙而去。老和尚行举,虽非子风母旁之平常奉孝,却以一个佛教徒独有的方式,展现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
本焕长老燃臂孝母
本焕长老一生跌宕,充满传奇色彩。法师曾刺舌根、手指血抄经,抄《楞严经》10卷,《地藏经》3卷,《普贤行愿品》19卷,长达20万字,古今罕见,足见长老愿力之大。长老的另一为人所传颂的故事是「燃臂孝母」。
1948年4月,春意正浓,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长老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本焕长老顾不及悲伤,马不停蹄的赶回湖北新洲,到离家最近的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
在报恩寺挂单期间,本焕长老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星夜赶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日日施放焰口,以为母亲祈福。在之后的5个月内,本焕长老只要在家,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的体贴入微。
日日的对佛祈请,细致的床边照料,却依然难敌业力现前的事实。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将半寸的灯草三根扎在一起,蘸上香油,点着火放到胳膊上燃烧,以肉身供养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将功德回向母灵,以此超度母亲亡灵,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在本焕长老虔敬的祈愿中,安详的往生了。母亲西去后,本焕长老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连续守孝四十九日,为母亲超度。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的美名当时便远播乡里。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本焕长老被问及为何选择用这种方式为母亲送终的。本老答道:「这个色壳子是父母生养的,在上面点灯供佛,就是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本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燃臂时留下的疤痕历历在目,不只前臂有大块的疤痕,整个手臂上都还清晰的留着烈火燎烤过的印记。
当年,本焕长老初在高旻寺出家时,一次到武汉,返程时顺道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对本焕长老说,你皈依了,不如大家都皈依,母亲也皈依。本焕长老说,我过去是你的儿子,现在是佛子。母亲看他出家意志坚定,也便默认了。
都言儒家讲究孝道,以为弃家离去便是对父母的大不孝。其实不然,本老讲到:「佛家不是不讲孝,是讲大孝。为国家众生排忧解难,这是大孝;大孝中包括了孝顺父母的小孝。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他自己对父母也很孝顺,成佛了还跑去看他妈妈。如果和尚不孝顺父母,那是他不懂道理。我们是父母生养的,父母是我们的佛,没有父母,我们怎么成佛呢?佛家特别崇尚报四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佛恩,父母恩德最大、最大、最大,父母的恩德难报。」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