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供养莲花的觉醒

供养莲花的觉醒

2025年4月2日

晨光初透时,莲茎悄然推开淤泥,花苞破水而出的瞬间,露珠沿着花瓣滚落,彷佛替天地诵出一卷无声佛经。这般景象令佛陀在《华严经》留下名偈:「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莲花的生长轨迹,恰似修行者穿越无明的历程——根须缠绕腐土,茎干穿越幽暗深水,花却始终朝着虚空舒展。佛教徒供养莲花,非因它不染尘泥,而是敬重其「转秽土为香气」的觉性。 
 
《阿弥陀经》描绘极乐世界「池中莲华大如车轮」,每朵花苞皆蕴含修行者的觉悟种子。当念佛声起,莲瓣随之轻颤,犹如心弦与佛号共振。这非神话奇谈,而是对心性转化的诗意隐喻:正如沉睡千年的古莲子仍能萌发新芽,最深重的烦恼亦埋藏觉醒契机。禅宗典籍记载,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清净法身?」禅师答:「花药栏。」——栏边杂草与池中莲花,本共享同一片水土。 
 

 

莲花「花果共生」的特性,暗合佛法「因果不二」的深意。花开时莲蓬已孕籽,恰如《法华经》以「莲华三喻」开示众生:未绽之花苞是凡夫执念,盛放之莲瓣乃菩萨悲愿,花谢蓬熟方显佛陀圆智。印度恒河畔的苦行僧嚼食莲藕,非为充饥,而是体悟「苦根藏清凉」的修行真谛。现代科学揭示莲叶表面的微米结构能使污水滑落,恰似修行者处红尘而不随业流漂溺。 
 
佛教艺术中的莲台,承载着超越形式的观照。敦煌壁画飞天手持带刺莲茎,非为妆点画面,而是昭示「烦恼即菩提」——茎上尖刺如世间苦厄,握得住刺痛,方攀得上花开。当代都市人于阳台陶钵栽种碗莲,看寸许方塘中倒映云影,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实践。更有人将手机桌布设为月下莲塘,每当焦躁刷屏时,便忆起《楞严经》警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莲花教示最温柔的修行:无须厌离污泥,只需于黑暗中静默转化。京都苔寺的枯山水庭园,冬日以残荷枯梗勾勒线条,诉说「不生不灭」的禅机。当你在莲塘边见农夫刨洗带泥莲藕,何妨想起《维摩诘经》开示:「一切烦恼为如来种。」那藕断丝连的银缕,或正是众生与佛性相续的印证——看似脆弱,却能穿越浊世,于无明深处绽放清净光华。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