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2024年12月16日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自己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