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谈接纳与包容
接纳与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
能突出这理念的重要。在紧急局势中,民众常常会变得更为脆弱;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社区,同事甚至是亲朋好友和家庭内部的不同群体,疫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合理、不相称的;在应对行动中,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并努力明确和应对,接纳与包容每个人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墝。
接纳别人,包容异己,是建设生命喜乐、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药石,而接纳与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冑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佛教之所以能够顺利并较早地进入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精神,佛教本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对待自身的发展,也对待与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从对六道所有众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萨化度众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入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要先接纳对方,对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沟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否则你的生活会充满各种层次的烦恼,因为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八大人觉经》说:「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表现出佛教徒行布施时应有的智慧,所谓「不自恼,不恼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后,自己不觉得懊悔、烦恼,也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觉得欢喜。《金刚经》上说,菩萨要降伏其心,度脱众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无私的心胸雅量,接纳和包容异己的存在,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利乐有情。《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偈颂中说:「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对各类众生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但如果我们要用「恒顺众生」来修养自己,就先要时常倾听别人的心声,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佛经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要经过接纳与包容的修行,才能达到。 「接纳」与「包容」,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教「无我」的智慧;「接纳」与「包容」,是令自己内心平静和与他人和平共处的钥匙。
资料来源:陈家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