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农禅并重的起源
盛唐时期,国运昌隆,万国来朝,同时也是中国禅宗达到最鼎盛时期,修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者亦不计其数。其中,在禅宗最重要的两位禅师也出现了,那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 在佛教中,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美誉。
农事参禅两不误
在马祖道一禅师之前,禅宗没有自己独立的修持场所,禅僧常常是四海云游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马祖道一禅师首创专供禅僧集中修行的禅院(也称丛林),使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有了自己独立的据点。怀海禅师承继马祖禅师的衣钵,亦自建禅院广聚僧众,并首创禅林清规,使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有了自己独立的修行规范和行为准则。他们师徒二人为禅宗最终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居功至伟。
《百丈清规》中,普请制是其重要内容。所谓普请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坡,即寺院常住大众全体参加劳作的制度。这是禅宗不同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这对于禅宗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其他佛教宗派大多依靠信众出资供养,而禅僧原属游僧,行脚参学时凭借化缘乞食维生。后来在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之后,禅僧开始集中在禅院修行,生存成了极大的问题。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因此成为不二之选。然而,这种选择也隐含着巨大的矛盾冲突。农事耕种必然占用许多读经参禅修行的时间,甚至有可能使禅僧沦为普通的农民,从而丧失纯正的信仰和信念。而放弃农事耕种,生存又难以为继。智慧的百丈怀海大师于是创造了农禅一体的修行方式,真正达到了农事参禅两不误的境界。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怀海禅师流传于世的名言。它既是怀海禅师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的品格体现,其中也蕴含深刻的禅学真理。与一般佛教宗派远离人间烟火而脱离生活实际不同,禅学主张:禅理不离人间生活,生活蕴含禅学真理;遂使禅宗哲学终于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生活禅学。
「参禅不异于农事,农事不异于参禅」是农禅思想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是有深厚禅学根据的。禅学认为,佛性遍在于大千世界自然万物,世界万象人间万事都是佛性的显现。因此,真正有禅宗法眼的人,「触目是道,立处皆真」,无论在何处,无论做甚么,他都可以从中发现禅机,领悟禅意。正所谓「担柴运水,无非是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因此,耕田种地也罢,割稻采茶也罢,都是发现禅机的事宜,都是悟得禅道的契机。
这种农禅一体的修行方式不仅解决了生存需要,而且完全摆脱了乞食维生的依赖性;既为禅僧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主确立了现实基础,又为禅宗深入人间生活而最终成为「诗意的栖居」之生活禅注入了决定性的因素。
禅僧的劳作本质上不同于俗人的劳作,俗人的劳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收获果实是其唯一的目的;因此劳作过程本身便沦为苦役;而禅僧的劳作是物我一体而「能所具泯」的生命活动,即对象与自我打成一片,过程与结果一体不二,手段与目的圆融统一的生命活动。
因此,劳作成为妙悟道谛的形式,成为信仰修行的过程,成为提升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实质上成为了展示生命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