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佛教徒一定要持素?
僧人安静吃着净斋,这画面常让人误解「学佛等于吃素」。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与弟子们托钵乞食时,信徒供养什么便吃什么,可能是咖哩饭配鱼干,也可能是豆汤薄饼。《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仅禁止食用「见杀、闻杀、疑为己杀」的肉类,此即「三净肉」的由来。当时的僧人就像今日的背包客,带着钵盂行走城镇,专注于心性修行而非食物内容,因为解脱的关键在于「断烦恼」,而非「断肉食」。
那么,汉传佛教为何普遍素食?关键转折在南北朝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读到《涅盘经》「夫食肉者,断大悲种」的经文,又见僧团荤腥不忌,便以帝王之力推行《断酒肉文》,要求僧人全面茹素。这如同为佛教装上「慈悲软件更新」,却非原始教义的强制规定。时至今日,藏传佛教因高原蔬果稀缺仍食肉,日本禅寺的汤豆腐旁也可能摆着鲣鱼高汤——环境与文化,决定了餐桌上的选择。
持素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心的训练」。当你看见超市冰柜里的急冻鸡翼,能否联想到饲养场拥挤的鸡群?当筷子夹起白虾灼熟的身体,是否听见无声的挣扎?佛教视众生为累世亲人,吃肉如同啖食亲缘。这种「同理心扩张练习」,才是素食的核心价值。就像环保青年拒用塑料,不是因为法律禁止,而是对海龟的疼惜。
但若因工作应酬或健康需求无法素食,也无须自责。圣严法师曾比喻,母亲重病需鸡汤进补时,怀着感恩心熬煮,比边吃素边埋怨家人更符合慈悲本意。重点在于「动机觉察」,吃这块牛排是为了炫耀?贪味?还是补充贫血体力?正如《佛遗教经》提醒「食知止足,常如服药」,即饮食如服药,适量就足够。
真正的修行不在碗中内容,而在端起饭碗时的心念。试想生产一公斤牛肉需消耗十五吨水,全球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所有交通工具总和。此时的素食选择,已是对地球众生的慈悲实践。下次用餐前,不妨默念佛陀的教导「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如药治饥病)。要知道持素不是通往往生净土的车票,而是学习对每一条生命说「我懂你的痛」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CBETA电子佛典)
2.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法鼓文化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