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五停心观,对治负面情绪?
我的女儿在外很害羞,对人甚至不打招呼不开口说话。我对她说,妈妈直到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人群中很轻易就会社恐脸红。但为什么妈妈后来会成为幕前,对着很多人说话的主持人呢?因为我选择直面内心的恐惧,逼自己参加各种表演性的比赛:唱歌、朗诵、辩论,来克服性格上的困难。
日常,我们也总难免被不同的负面情绪所困扰,直面对治,也正是化解消极的方法。对应负面的情绪,我们要懂得寻早积极正面的态度。当我们感到恐惧,就要拿出勇气;当我们觉到怨恨,便要学会感激;当我们变得愤怒,就要感受温柔;当我们感受到了压力,便要拿出平常心。当这两种情感的波动相遇并相互抵消后,消极情感就会消失。
初学佛法者要修习「五停心观」,也是同样的道理,「停心」指暂时平息妄想的心念,透过特定的观法来消除不同的烦恼,引导内心逐渐进入专注与清明的状态。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五停心观就是用于弟子们对治不同的根性和习气烦恼。
1.不净观:针对贪婪无厌者的贪欲心。当内心贪恋美好事物,「不净观」引导修行者观照人体内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尸体的腐败,借此破除对外在美色的执着。这种观法能使人深刻认识物质的无常与不洁,减少欲望的生起。
2. 慈悲观:针对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当内心因怨恨或憎恶充满烦躁时,修行者可观想一切众生都希望远离痛苦,从而生起慈祥与悲悯心,化解敌意,培养平和的善心。
3. 因缘观:针对愚昧多痴者的愚痴心。修行者透过「因缘观」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实在的自性。这种观法能帮助修行人破除错误的执念,提升智慧。
4. 数息观:针对散乱掉举者的散乱心。「数息」是数呼吸的修行方法,专注于呼吸的一出一入,从而减弱心念的散乱,让内心得到安稳,集中在当下。
5. 念佛观:针对多有障碍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过念诵佛号或观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乱地专注念佛,可以坚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内心负面情绪的所在,了解个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过修行「五停心观」,利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调伏不同类型的内心烦恼,这样可以使我们逐渐远离日常的烦扰,内心平静,长期处于更加专注的修行状态,这也是进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走向觉悟道的基础。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