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友日常
佛教与情绪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等。我们有所谓情绪脑,包括杏仁核及情绪边缘系统。情绪的波动常常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因此,了解情绪并学会处理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教导我们情绪的本质是无常的。它们像海浪一样起伏,不断变化。佛陀教导我们,当我们执着于情绪时,就容易陷入痛苦之中。这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快乐或痛苦,但我们经常把情绪视为真实和永久的。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相信这种愤怒感会永远存在,而忽视了它是一种暂时的经验。
接受它们的存在
情绪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我们学会了对情绪保持察觉的距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抑制情绪或逃避它们,而是意味着我们培养了内在的观察者,能够从一个更平静和客观的角度看待情绪的浪潮。这种观察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起源、变化和消退的过程,从而减少对情绪的执着,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平和。
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
另一方面,佛教也教导处理情绪的方法,是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佛教教导我们,当我们专注于自我利益和自我中心时,我们更容易陷入贪欲、愤怒和嫉妒等负面情绪之中。相反,当我们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时,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这种关注他人的心境有助于减少自我中心的情绪和执着,并将我们的心灵开放到更广阔的境界。
通过正念处理情绪
佛教还教导我们通过正念(mindfulness)来处理情绪。正念是对当下经验的敏锐观察和接纳。当我们以正念对待情绪时,我们不试图改变或评价情绪,而是接受它作为当下的一部分。这种接纳帮助我们放下对情绪的对抗,从而减少情绪的痛苦和困扰。正念还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集中,以更明智和平和的方式应对情绪。
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在佛教中,情绪也被视为修行的机会。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情绪时,这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佛教教导我们要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情绪,不要试图压抑或避免它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发展内在的智慧和成熟度。这种修行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它郄可以带来深远的转变。最后,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将情绪与自我身份混淆。情绪只是一种经验的流动,它们并不代表我们的本质或价值。佛陀教导我们要超越情绪的界限,认识到我们更深层的本性,即无常和空性。这种认识帮助我们对情绪保持较轻松和超然的态度,并不让它们左右我们的生活。透过打座,冥想也是一种对情绪的辅助。
得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总而言之,佛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并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通过观察情绪、培养慈悲和无私的心、以及运用正念和修行的机会,我们能够与情绪建立更健康和平衡的关系。这种修行不仅对个人的幸福和成长有益,也能够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让我们从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情绪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钟浩铭心理学家
著名育儿专家及培训师,曾修读婴幼儿脑科及体智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从少与佛有缘,喜欢佛学及其教育理念。
佛学导人向善及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心理学不谋而合,故此希望藉此专栏和大家分享佛学的看法!